Dong Suocheng (male),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and a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e serves as director of Resource Economics and World Resource Research Department,a leading scientist of Key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asic Research,standing member of China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director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conomics Committee.He holds two consecutive terms of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n Regional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Resource Economics.As a leading author,he wrote eight important consultation reports which were approved by state leaders,and two copies of them were adopt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He has published over 200 academic papers and books,and achieved more than 12 award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Five-One Engineering Award,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other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awar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E-mail:dongsc@igsnrr.ac.cn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的战略构想,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地缘战略新态势,破解西方一些国家冷战思维对我国的围堵,全面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空间,互利共赢,惠及沿线国家,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丝路"建设战略,国家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正在制定丝路"建设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丝路"沿线国家大规模开发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但目前我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研究不足,对部分国家信息数据严重缺乏,对"丝路"建设各阶段可能产生的诸多资源、生态和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问题估计不足,对科技在支撑"丝路"建设中的重大战略作用还未充分认识。"丝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战略任务,需依赖科技进步的助力。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实践技术难题和指导科学决策与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丝路"建设亟需科技创新的支撑。
1 科技创新是“丝路”建设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也在改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科技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将会在"丝路"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显现。没有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就没有"丝路"的复兴,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学精神,才能实现惠及"丝路沿线46亿人口的全面复兴。
1.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丝路”各国快速崛起的不竭动力永不停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类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科技创新尤其是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的开发和利用将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支撑和保障丝路"各国发展模式创新,在新科技革命到来之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重塑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科技创新将为"丝路"复兴提供不竭原动力。
1.2“丝路”建设面临诸多国际共性科学问题,需要联合攻关丝路"横跨亚欧非大陆,地域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整体性使沿线各国间面临诸多发展的共性难题。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水资源危机、防治跨境污染、反贫困、预防自然灾害和疫情传播等跨界传输的重大问题。由于各国国情、发展阶段和科技水平的差异,各国解决这些共性难题的科技水平和能力各异:欧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等中东国家在节水方面则技术领先,而中国在反贫困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借鉴各国经验,优势互补,联合各国科技力量尽早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跟踪研究,将在解决上述共性科学问题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科技交流与合作是“丝路”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古丝绸之路伴随着货物的流通带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的交流又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如西方的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到了东方,中国的印刷术和造纸术传到了西方。汉朝中国的丝绸、铁器、井渠、养蚕等技术,通过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古罗马等地区,促进了当地物质生活提高和技术进步。宋朝指南针技术传入欧洲,为其发现美洲大陆,实现环球航海提供了条件。从汉代开始,产于中亚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马种质量。小麦、番茄、胡萝卜等作物育种技术被引入中国,成为中国人舌尖上的美味。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丝绸之路自古就是科技交流之路,"丝路"复兴亟需丝路"科技复兴。相对于政治与经济合作,科技交流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各国科学家具有科技合作的历史渊源和合作关系,科技交流与合作先行、科技外交将在促进"丝路"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科学家团体将为“丝路”建设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库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这是在党的重大决定中,首次把智库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丝路"建设作为一项影响长远和全局的重大战略,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重大技术和管理难题,迫切需要联合各国科学家开展跟踪研究,为丝绸之路复兴和"丝路"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库支撑和决策服务。如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大安全保障战略决策时,科技界将发挥国际智库作用。
2 中科院具有科技支撑"丝路"建设的强大科技实力和综合优势实施"丝路"建设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为国家贡献科技智慧,以科技创新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战略实施,是中科院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重要举措。中科院作为代表我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贡献,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因此,中科院具有科技支撑"丝路"建设的强大科技实力和综合优势。
作为我国科学技术最高研究机构,中科院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积累深厚,具备了丝路"建设需要的科学技术、科研装备、研究平台储备基础和高水平人才队伍。长期以来,中科院高度重视"丝路"相关区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与沿线各国科技交流频繁,与俄、蒙、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欧盟和中东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尤其与俄罗斯科学院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密切的关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Ivanov Vladimir Viktorovich在2014年11月26日接见中科院代表团时指出,理解和支持"丝路",希望以俄、中主导,开展包括蒙古和中亚"丝路"综合科学考察。近10年来,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主持,联合中科院内外和俄、蒙科学院多个单位和大学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大香格里拉与湄公河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步掌握了中国周边地区部分国家的基础信息资料,与相关国家合作建立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队伍、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和学术交流平台。因此,中科院应当成为国家率先实施"丝路"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火车头和主力军,引领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凝聚国内外智力资源和智库共同推进"丝路"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使科技真正成为"丝路"建设的强大动力。
3 加快制定并实施中科院“丝路”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为发挥科技支撑"丝路"建设的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根据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中科院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尽快设立并组织实施"丝路"建设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根据"丝路"建设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5个方面的科技需求,结合中科院现有科技基础与条件,建议在科技基础性工作、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智库网络系统与人文交流培训、数字丝绸之路与信息化5个方面设立科技支撑计划。
3.1 启动“丝路”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针对我国在"丝路"多数国家基础科技资料和信息缺失的现状,服务国家建设"丝路"重大战略决策对沿线国家基础数据与资料的迫切需求,围绕"丝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全球气候变化对"丝路"影响机理、资源环境格局与社会经济互动机制和演变规律等基础性科学问题,建议尽快启动"'丝路'国际综合科学考察"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该专项旨在联合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参与,组建国际一流科学家团队,对"丝路各国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法律制度和发展战略等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形成系列科学考察报告,填补我国在相关地区的数据和资料空白,为"丝路"其他科技支撑计划和政府战略决策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
3.2 实施“丝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计划面向"丝路"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战略需求,结合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战略使命,实施"丝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计划,支持院地合作和院企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在水资源与生态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生命健康、信息与通讯、航空航天、海洋、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以及科技示范项目。面向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水资源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重点突出以色列节水农业的科技示范与推广,实施中以水科学计划,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建设中以水资源与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面向北非、南亚等地区粮食安全需要,实施生物育种、高效种植技术和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中亚建设节水技术和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面向我国低碳转型和周边国家绿色能源发展需要,实施绿色能源及低碳城市科技示范项目,加强与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创新,在甘肃酒泉、宁夏石嘴山等地建立中科院绿色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中新生态城市低碳科技合作试验示范基地。面向人类疾病控制、生命健康等公益性科技需求,实施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国际合作专项,促进中西医药结合研究,促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面向中亚、俄、蒙、中东、北非资源开发需求,提升智能煤机、机器人、油气开采等装备水平,促进先进装备产品与技术标准的出口。面向各国国防与安全需要,加快我国"北斗"卫星、生物技术、深海技术、量子通讯、数字成像等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开发,在新科技革命到来之际,率先占领新科技产业高地。
3.3 实施“丝路”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科技支撑计划面向"丝路"建设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等互联互通战略需求,针对"丝路"大规模开发建设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启动实施"丝路"国际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跨国自然灾害动态监测及联合反恐科技支撑计划。建议该计划选择典型工程和地区开展试验示范,建立开放型的国际试验基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项目重点突出交通、管线和信息网络科技研发与示范,以中哈石油管线、北京-莫斯科高铁等为示范项目,开展互联互通建设前沿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产业化模式推广。生态环境和跨国自然灾害动态监测科技支撑项目依托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网络和沿线国家生态站点,建设"丝路"生态系统网络,对跨国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颠覆性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开展防灾减灾国际合作试验示范。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治理技术合作;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生成机理与运行轨迹开展专题性研究,共同应对长距离大气污染物和沙尘传输及防治科技问题。
3.4 实施“丝路”国际智库网络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及人文交流科技支撑计划面向"丝路"建设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战略需求,发挥中科院科技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倡议成立"丝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积极建设"丝路国际智库网络系统,建立"丝路"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推进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联合建立研究所、试验站和科研网络平台。"丝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由中科院牵头,以中亚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科学院为主体,吸收各国顶尖科学家参与,形成人才与思想高地,集国际科学家智力资源支持"丝路"建设。定期召开丝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大会,集成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支持"丝路"建设。"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建设以国际科学家联盟为依托,成立"丝路"国际研究中心,其宗旨是促进"丝路"国际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为"丝路"建设提供战略决策咨询支持,解决丝路"建设面临的重大科技战略问题。"丝路"国际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旨在基于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为沿线各国科学家提供高效、安全的跨境科技资源共享、大数据在线处理与模拟计算服务以及网络即时沟通交流服务等。"丝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基于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工具库的构建,建立面向PRED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服务重大战略决策。建议以中科院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等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E-science支撑的"丝路"国际科学家协同创新研究平台和信息数据共享中心及决策支持系统,作为科技支撑"丝路"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国际科学家联盟协同创新的信息平台。启动"丝路"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促进跨国科技交流;启动"丝路"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与俄蒙、中亚、南亚等地区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建立研究所、试验站、实验室、生态监测网络等科研基础设施,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常态化。
3.5 启动数字“丝路”建设与信息化科技支撑计划针对"丝路"沿线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面向信息化时代潮流和国际合作交流便利化的需求,利用信息化科技支撑,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先进技术和"北斗"卫星、高保真光纤、宽带共享等硬件设施,为丝绸之路信息高速公路、跨境电子物流网络、国际资源和产品交易平台等建设提供系统化技术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支撑。建设丝绸之路大数据信息技术中心,重点突破高效数据采集传输技术、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等。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中心,提供通信、软件、平台与数据库服务。突破跨境物流网络技术,研究开发阿里巴巴跨境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积极推进"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启动反恐科技支撑项目计划,突出遥感、"北斗"卫星等信息化手段在反恐安全方面的应用,开发联合反恐应急指挥系统,以信息化推动数字"丝路"建设。
4 中科院“丝路”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建议建议根据"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科院"创新2020"和"率先行动"计划部署,围绕国家"丝路"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实施中科院"丝路"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建议如下。
4.1 组织实施“丝路”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根据科技支撑"丝路"建设5大科技支撑计划,适时启动"丝路"相关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为"丝路"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4.2 与“率先行动”计划有机结合对涉及"丝路"建设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发展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明确4类研究机构在"丝路"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定位,督促院属各研究机构结合"丝路"建设需求进行前沿方向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4.3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中科院现有212个野外台站和若干个非法人研究中心,野外观测台站长期开展生态系统监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并将为"丝路"生态安全和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今后应加强海外科研平台建设,适时成立中科院"丝路"国际研究中心。
4.4 加强国际合作中科院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国际合作联系,主导和参与了多项世界著名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应根据"丝路"建设的战略需求,主导"丝路"领域的相关科学计划,尽快启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科技行动计划,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把科技交流作为"丝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4.5 加强智库建设按照习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把中科院打造成"丝路"国家科技智库。建立由中科院牵头,以中亚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科学院为主体,以中东、东南亚、南亚、欧洲国家科研机构为补充,吸收各国顶尖科学家,广纳全球一流人才,凝聚智慧,形成人才与思想高地,集国际科学家智力资源支持"丝路"建设。定期召开"丝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大会,针对"丝路"建设重点议题开展国际学术研讨,集成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支撑"丝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