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的发展构想。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中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南,展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主动构建合作框架,希望与周边国家携手,共同谋求进步的发展思路[1]。
科技进步是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合作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当今科技发展日趋国际化,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要保持在科学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原本较为落后的起点上实现局部突破、跨越式发展,都有必要通过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求有效提升本国科研竞争力[2]。
国内学者围绕着揭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3-5],以及描绘中国与主要样本国家的合作态势和特征[6-9],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定量数据的研究工作。本文将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视角,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6个区域,同时选择科研体量较大的国家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为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产出、了解“一带一路”科研合作特征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数据说明为了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状况,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6个“一带一路”区域,分别为蒙古国与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二是在6个区域下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图 1和表 1)。考虑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数量较多,其中多数国家科研体量较小,因此选取科研产出规模较大的16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国家进行重点分析。
本文定量分析数据来源于Scopus数据库,Scopus数据库涵盖了15 000种期刊,覆盖了物理、工程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医学生命科学领域,还有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领域,收录范围广泛。本文统计口径如下:文献类型为Article(论文)和Review(评述),中国论文含港澳地区论文,统计时间窗为2011—2015年,引文统计方式为发表时间截至数据下载时Scopus引文更新时间,数据收集时间为2017年3月27日。
2 整体科研产出国家的整体科研产出,反映了国家整体的科学研究体量,可以为国际合作的分析提供背景数据。研究规模及学术影响力是国家科研产出的重要方面,可以揭示科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投入和产出的体量,而后者揭示了科研成果发表之后受关注的程度或显示度。
2.1 研究规模论文数量是科研体量的直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规模的大小。2011—2015年,西亚18国在“一带一路”各区域中产出规模最大,其次是南亚8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7国、蒙古国与东盟10国、中亚5国(图 2)。
![]() |
图 2 2011—2015年中国及“一带一路” 6个区域的论文数量 |
2015年,“一带一路”各区域中的国家产出体量呈现“二八”分布,即少数国家贡献了该区域绝大部分论文(图 3):(1)西亚18国中,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埃及和希腊产出了绝大部分论文。(2)中东欧16国中,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论文数量占主导地位。(3)蒙古国与东盟10国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是主要产出国家。(4)南亚8国中,印度产出了该区域约88%的论文,独占“鳌头”。(5)独联体7国中,俄罗斯的产出数量占该区域的80%,占据主导地位。(6)中亚5国的产出以哈萨克斯坦为主,该国论文数量约占据该区域的75%。
![]() |
图 3 2011年和2015年“一带一路” 6个区域中各国论文数量 |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表论文数量跨区域比较来看,中国遥遥领先,印度、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和波兰位居前列(图 4)。
2.2 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指标反映了论文发表之后产生的学术影响力。比较“一带一路”各区域的学术影响力:2011— 2015年,“一带一路”各区域与中国有较大差距;在区域比较中,西亚18国高于其他区域,南亚8国和中东欧16国位居其后,蒙古国与东盟10国、独联体7国和中亚5国被引频次相对较低(图 5)。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影响力来看,2011—2015年,中国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印度、伊朗、新加坡、波兰和俄罗斯位居前列(图 6)。
被引频次,尤其是国家的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规模(论文数量)影响,即国家的研究规模越大,其被引频次相应也越高。篇均引文是对研究规模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影响力指标。FWCI指标① 是Scopus提供的学科归一化后的篇均引文指标。该指标旨在对不同学科引用规律的差异进行标准化处理。当FWCI值≥1时,代表论文质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①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简称FWCI。该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和相同学科、相同年份、相同类型论文平均被引次数的比值
从“一带一路”各区域的FWCI指标来看(图 7):2015年蒙古国与东盟10国和西亚18国高于世界基线,中国接近基线,其他区域则低于基线。2015年相比2011年,除蒙古国与东盟10国外,中国和其他各区域FWCI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中东欧16国和独联体7国进步相对较大。
![]() |
图 7 2011年和2015年中国及“一带一路”6个区域的FWCI指标得分 |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FWCI指标来看(图 8):2015年,新加坡、希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匈牙利和捷克位居前列且高于基线,其余国家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基线。2015年相比2011年,除哈萨克斯坦和泰国略有下降外,其他国家的FWCI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沙特阿拉伯和希腊进步最大。
![]() |
图 8 2011年和2015年中国及“一带一路”代表性国家的FWCI指标得分 |
国家的整体科研产出论文中,根据是否与本国之外的他国作者合作,将全部论文分为国际合作论文和自主研究论文。国际合作与自主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工作的两种模式。提升自主研究能力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国际合作又是实现增强自主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在基于论文数据的国际合作与自主研究分析中,两者的份额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区域的国际合作数据可以看出(图 9):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区域的科学研究以自主研究为主;中国自主研究论文的份额占全部论文的约80%。蒙古国与东盟10国和中亚5国的国际合作份额最高,分别为48.7%和44.7%。
![]() |
图 9 2015年中国及“一带一路” 6个区域自主研究与国际合作的论文数量的分布 各区域按自主研究份额升序排列 |
从“一带一路”代表性国家的国际合作数据可看出(图 10):2015年,除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匈牙利和希腊以国际合作为主外,其余代表性国家均以自主研究为主。
![]() |
图 10 2015年“一带一路”代表性国家自主研究与国际合作的论文数量的分布 国家按自主研究份额升序排列 |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根据合作国家中是否有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国际合作论文分为“一带一路”合作和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一种特殊类型,“一带一路”合作的多少易受国际合作比例影响。为了揭示国际合作中,各国“一带一路”合作的倾向,本文定义了“一带一路”合作强度指标——指某区域/国家的国际合作论文中“一带一路”合作论文的比例,该指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从各区域“一带一路”合作强度来看(图 11):2015年,中亚5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最高,中国相对较低;比较中国和各区域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的时间变化,可以看出2015年相比2011年,中国和各区域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中亚5国提升最多,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
![]() |
图 11 2011年和2015年中国及“一带一路” 6个区域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 “一带一路”合作强度为各区域“一带一路”合作论文数量占各区域全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的份额 |
比较代表性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图 12):2015年,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埃及在国际合作中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主;比较各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的时间变化,可以看出2015年相比2011年,各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埃及和泰国提升程度最多,分别提升了11个和10个百分点。
![]() |
图 12 2011年和2015年“一带一路”代表性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 “一带一路”合作强度为各国“一带一路”合作论文数量占各国全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的份额 |
国际合作的份额、“一带一路”合作强度从不同的维度揭示了各区域/各国参与国际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程度,将两个维度放在一起考虑,有助于认识不同区域/国家两种不同类型合作成果的分布特点。比较中国和各区域的国际合作程度以及国际合作中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图 1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国际合作份额的高低,除中亚5国和中国外的其他区域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维持在40%左右,说明大部分区域的国际合作中,无论国际合作活跃与否,国际合作策略均偏向非“一带一路”合作,在各区域的国际合作模式中非“一带一路”合作比“一带一路”合作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2)中亚5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最高,达71.5%,国际合作份额也较高。
(3)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仅为18.0%,国际合作份额也处于低位。这与中国的科研规模较大有直接关系。
比较中国及“一带一路”代表性国家的国际合作程度以及国际合作中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图 1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埃及、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的“一带一路”合作强度均在50%以上,这些国家的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主,这5个国家的国际合作程度也相对较高,均在40%以上,特别是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其国际合作份额超过60%。
(2)捷克、匈牙利、希腊、罗马尼亚、泰国、以色列国际合作的份额在50%左右,国际合作程度较高,但“一带一路”合作不是这些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
(3)波兰、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印度和中国国际合作的份额基本不超过30%,国际合作程度较低,同时“一带一路”合作也不是这些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强度大大低于其他国家,这也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机会。
5 “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中,各国更倾向于与哪些国家合作?本部分重在揭示这一问题。通过对各国合作伙伴的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国“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合作模式。
直观绘制各国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即可形成“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网络。合作网络可以直观看出各国在全球国际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在网络中处于核心或者边缘位置说明不同国家在合作网络中发挥主导或从属作用。本节除了绘制国际合作网络之外,还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接近中心度指标(closeness centrality,简称“中心度”),从量化的角度揭示不同国家在合作网络中的位置。
2011—2015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网络中,中国国际合作范围广泛,与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有较多的合作成果,处于“一带一路”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与中国在合作网络中发挥的中心地位相似,波兰在合作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图 15和表 2)。
![]() |
图 15 2011—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网络 节点大小表示该国的“一带一路”合作论文量,节点颜色不同代表节点的点度中心度(邻点数)差异,连线的粗细表示两国之间合作论文量 |
2011—2015年,新加坡和中国合作的论文数量以及份额均遥遥领先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新加坡之外,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开展了数量较多的合作研究(图 16和表 3)。
![]() |
图 16 2011—2015年中国的个体中心合作网络 节点大小表示该国的“一带一路”合作论文量,连线的粗细表示两国之间合作论文量 |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基于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对“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科研合作从4个方面层层展开:首先,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整体科研产出,为接下来的科研合作分析提供背景数据;其次,分析各区域/国家全部产出中国际合作的程度;再次,分析各区域/国家国际合作中“一带一路”合作的程度与倾向;最后,分析区域/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选择策略。通过对科研合作的逐层分析,以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深度科研合作提供定量数据支撑,希望为中国制定“一带一路”相关规划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从定量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科研产出与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规模差异较大,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中国的科研产出规模与学术影响力均较大程度领先于其他“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此外西亚18国的科研论文影响力相对较大。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水平差异较大,自主研究论文占比较高。除了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埃及“一带一路”合作强度最高,以“一带一路”合作为主外,其他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强度较低。
(3)中国处于“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国与新加坡、俄罗斯、印度产出了数量较多的合作研究论文。
本文对“一带一路”区域及沿线国家科研合作态势研究,是基于科研产出(科研论文)视角的分析。国际合作论文是科研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展现区域/国家之间科研合作特征与发展态势;并且国际合作论文也是科研国际合作的直观体现之一,具备定量分析的基础,可以为科研国际合作提供客观分析数据。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择以合作论文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及沿线国家科研合作态势。
但是,对科研国际合作的整体把握,还依赖于对各种不同科研国际合作类别的综合考虑,也要依赖于更为丰富、多维度的数据以及专家视角的分析结论。本文专注于解决基于论文产出的科研国际合作这一个方面,希望为今后科研国际合作的整体把握贡献该方面的客观数据与分析支撑。同时,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将更加全面和深入,以充实此研究。
致谢 本文依据《“一带一路”科研合作态势报告》的内容改写。报告的分析和解读得到了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原副局长邱华盛、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马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法规处处长龚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刘卫东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梁昊光教授、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合作处处长蒋一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胡智慧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1] | 邹嘉龄, 刘春腊, 尹国庆, 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5): 598–605. |
[2] | 张晓林, 杨立英, 岳婷, 等. 中国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蓝皮书2015. 北京: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15. |
[3] | 吴建南, 杨若愚.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态势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1): 14–20. |
[4] | 吴建南, 郑长旭, 姬晴晴.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于NSFC资助论文的分析. 情报杂志, 2016(4): 32–36, 59. |
[5] | 吴建南, 杨若愚, 郑长旭. 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 情报杂志, 2015(11): 79–83. DOI:10.3969/j.issn.1002-1965.2015.11.015 |
[6] | 王友发, 罗建强, 周献中. 近4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演变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4): 1–8. |
[7] | 孙挺, 徐长林. 基于CiteSpaceⅢ的"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 2015(S2): 135–137. |
[8] | 叶阳平, 马文聪, 张光宇.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现状研究——基于专利和论文的比较分析. 图书情报知识, 2016(4): 60–68. |
[9] | 周静梅, 黄颖, 汪雪锋, 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合作态势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的计量分析. 情报工程, 2016, 2(4): 6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