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绿色工程应用
Green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Based on Ionic Liquids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合作单位:林州市科能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山东易达利化工有限公司    濮阳市盛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    吴江宏力纺织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

本项目面向绿色化工的重大需求,以离子液体为核心,通过介质-工艺-系统的原始创新,突破了离子液体共性科学及工程化等难题,在工业催化、分离及电化学领域形成了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技术和成套工艺。实现了20万吨/年离子液体协同催化烷基化生产汽油添加剂、3万吨/年离子液体催化CO2转化合成DMC/EG、2万吨/年替代剧毒氢氰酸的异丁烯生产MMA/MAO的工业化应用。建立了千吨级PET聚酯化学降解示范装置,完成了800万Nm3/年离子液体法氨回收示范装置,并推广到三聚氰胺尾气氨回收。开发了新型离子液体锂电池电解液,建立了0.5万吨/年工业装置并实现稳定生产,研发了离子液体导电液和柔性导电纤维技术。上述成果已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0多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群。6项成果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或中国石化联合会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2万吨/年替代剧毒氢氰酸的异丁烯生产MMA/MAO工业装置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成功地开发和应用了诸多新型化工过程,技术推广应用10余套。近3年累计销售额16.6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 000多个,技术辐射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受到德国巴斯夫、美国福特等40多家企业高度评价或开展合作,引领并推动了离子液体及绿色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0万吨/年离子液体协同催化烷基化生产汽油添加剂
3万吨/年离子液体催化CO2转化合成DMC/EG工业装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5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0.5万吨/年新型离子液体电解液生产线
团队成员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首席科学家,项目总体设计和总体负责。
张香平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核心研发人员,研发了离子液体规模制备及NH3回收技术,为其他工艺的集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宏艳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和管理人员,开展过程机理研究,进行项目管理。
吕兴梅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核心研发人员,研发了离子液体规模制备及PET聚酯化学转化利用技术。
成卫国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核心研发人员,研发了离子液体催化的CO2转化合成DMC/EG技术。
聂毅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核心研发人员,研发了离子液体碳纳米导电液及导电纤维制备技术。
王蕾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人员,研发了替代剧毒氢氰酸的异丁烯生产MMA/MAO技术。
赵国英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人员,研发了离子液体协同催化烷基化生产汽油添加剂技术。
董海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人员,离子液体法氨回收技术的研发及推广。
张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要贡献:研发人员,研发了高电压锂电池和高温离子液体电解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