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一带一路”建设路上的护路员

崔鹏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

在汶川特大地震、庐山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救灾过程中,都曾出现过一支灾害考察团队的身影——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身赴险地,进行细致的观测以获取第一手数据,并由此提出科学的认识和危险性评估,为灾后的应急抢险、防灾减灾、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科学依据,而这支队伍的领导者就是我国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鹏。

从2006年起,崔鹏就已走出国门,开始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减灾工作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2016年5月,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减灾计划”)正式启动,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服务,以及解决沿线国家遭遇的灾害问题的工作中去。“当地老百姓对我们的减灾工作都是非常欢迎的,因为能够解决他们实际的民生问题。‘一带一路’减灾是‘民心相通’非常好的切入点——减灾工作做好了,不仅是各国政府,而且是各国老百姓对中国的理解和友好的程度就会增加很多。该工作能够服务于我们国家新时代对外开放大的格局,也符合我们国家提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崔鹏说。

实例1  喀喇昆仑公路上的“风景点”

2000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发生滑坡,形成一个很大的堰塞湖,其规模超过了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当时滑坡掩埋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25公里长的路段,这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商贸几近中断。该公路的修复工作,得到了中巴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写入了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的《联合公报》中。承建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任务的中国路桥集团委托崔鹏团队做了危险性分析;与此同时,也有西方的科技单位做评估。经过对比,双方最终决定委托崔鹏团队做进一步的风险分析并设计应急排险处置方案。巴基斯坦的施工队伍采用崔鹏团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后,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堰塞湖风险得到控制,完成了公路修复并且提高了运输能力,使商贸得到迅速恢复,且贸易量超过了断路之前。此外,这个堰塞湖风险不仅被排除了,甚至成为喀喇昆仑公路上一个美丽的“风景点”。

实例2  尼泊尔地震灾害评估报告

2015年,尼泊尔地震以后,由崔鹏带队的中国科学院科技团队(以下简称“中科院团队”)成为到地震现场做考察工作的第一支减灾方面的科技队伍。尼泊尔对此非常重视,相关部门对该队伍工作的支持、配合也非常好。中科院团队与尼泊尔公路局、特里布文大学以及国际山地研究中心一起组织了一个考察工作队。该工作队的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野外考察,一部分是遥感解译,其中遥感调查就是中科院团队和国际山地中心共同进行的。野外考察工作,分别由两个研究员带队分两路开展了一个多星期的调查,基本上把重要的地方都调查了——当时交通到达不了的地方也都乘直升机去了。考察完以后,中科院团队很快写了一个灾害评估报告,报告结尾提出减灾建议,包括应急减灾阶段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灾后重建阶段应该采取的措施。中科院团队通过中国大使馆将该报告转交给尼泊尔政府后,得到了尼泊尔政府高度重视,后来包括其科技部及地震灾后重建专门机构,都到中国与该团队交流后续的减灾工作。“中国和尼泊尔的中尼交通廊道建设对两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做的工作将会为公路的修复和已经在计划中的铁路修建,特别是为规划中的中尼铁路选线和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在修建铁路或者修建公路过程中提前做好灾害预防工作,能够保证道路修建的顺利和今后运营的安全。如果灾害应对比较合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减工期、减小投资”,崔鹏说。

崔鹏团队在防灾减灾的科研工作上也取了较大的进展,并被广泛认可——参与“一带一路”减灾计划的不仅有中国科学院内的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还有中国地震局(具体落实的是其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而且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意大利、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相关机构和大学都已开始介入实质性工作和合作研究;巴基斯坦的科学家更是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减灾计划为起点,构建一个面向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特别是水资源问题)的中巴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科技走出去,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个‘创新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要有强有力的合作研究平台的支撑。所以,我们也想把巴基斯坦的中巴合作研究中心建成一个海外研究基地的桥头堡。通过中巴中心的平台,解决中巴经济走廊面临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如果该中心运行得好,将会提升我国在该区域的科技影响力,有利于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崔鹏说。

2019年5月11—12日,“一带一路”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主办,多个国际学会协办。崔鹏希望通过该会议与各国科学家交流“一带一路”减灾的科学思路、减灾经验和先进技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会议能够促进国际社会更好地关注“一带一路”地区的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问题,促进沿线各国、各部门建立便捷、通畅的防灾减灾数据共享机制,并为防灾减灾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