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锋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生植物系统进化、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繁殖生态学、非洲植物多样性与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科学学报》主编。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下,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响应非洲兄弟的热情召唤,沿着600多年前郑和船队的航线来到东非国家肯尼亚,在这里扎根,在这里开拓,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植物学家王青锋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96年,王青锋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那时他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年轻讲师,也是在1996年,王青锋被派到乍得恩贾梅纳大学做为期一年的援外专家,并帮助建起了保护生物学实验室。东非地区植物种类和多样性极其丰富,这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是不小的“诱惑”。工作之余,王青锋就骑着一辆小摩托车到野外采标本,当地的非洲小孩四五个一群跟在摩托车后面跑,等他一下车,就热情地围上去问他到哪里去,需要什么标本。王青锋说:“去乍得之前,我以为那儿都是原始部落,感觉挺可怕,可去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样,当地人都很友好的。”淳朴、好客,成为王青锋对非洲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自2009年以来,单是到肯尼亚进行考察和采集标本,王青锋就已经来回跑了不下20次。在肯尼亚采集标本非常危险,王青锋团队和向导一起开车到草原和山谷,一待就是两个星期。有一次,考察队在去往肯尼亚阿伯戴尔地区的中部高地的路上突遇山体滑坡,驾驶的越野车突然翻车,当时王青锋脑子一片空白,直到同事将他从车里拉出来。虽然命悬一线,但所幸没有人受重伤,这件事让他切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不容易。
在宏观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走出国门,拓宽视野,能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域、气候的植物资源分布,对于一个植物学家尤为重要。非洲是植物资源的宝库,并且非洲植物区系与中国差别极大,王青锋当然不会浪费这个独特又宝贵的学习机会,非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但由于非洲国家缺乏专业人才和专家团队,也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资源重组的能力,以致于难以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必要性,这成为中非合作的起点。
Robert Gituru是肯尼亚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拿到了来中国留学的机会,因为不会说中文,很多学校都不愿意接收。从乍得回来后不久,王青锋听说了这件事,决定接收Robert到武汉大学读书,“如果不是对非洲的了解和好感,我也不会下决心促成这件事”,王青锋说。但正是这次善意的“无心插柳”,给今后的中非合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中非生物多样性合作、共同开展非洲植物物种研究的想法在王青锋的脑中越发清晰。经过多年不间断的沟通和推动,2009年,通过Robert的联络协调,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与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的合作关系基本确定;2010年,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Robert担任项目框架下设于该校的中-非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开辟了中非生物多样性领域合作研究的先河。
随着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期待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强劲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卢旺达国立大学的教师Fabien Rizinjirabake所说,希望在“植物资源保护的能力建设”方面与中国进行合作。
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大学教师2011年4月份来华参加了武汉植物园组织的“东非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高级培训班”。这个为期两周的培训共汇集了来自中、东部非洲地区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卢旺达和马拉维6个国家22名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
这是武汉植物园和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为了帮助非洲国家培养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开展的合作项目。这次培训得到了非洲学员的一致称赞,很多学员第一次接触了分子标记技术、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技术。卢旺达国立大学教师Fabien Rizinjirabake说过:“在武汉植物园见到的分子分析设备让我很吃惊,而且我注意到这些设备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的。这是科研的关键一点,而你们国家已经实现了。”
埃塞俄比亚学员Hirut Assaye Cherie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基因组学和入侵生物学。她说,埃塞俄比亚植物资源丰富,但是目前该国植物生物多样性由于各种原因正面临威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入侵植物的泛滥。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能够了解如何保护本地物种不受外来物种的破坏,如何保持本地物种基因库。
在赞叹中国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之余,非洲科研人员切实感到了与中国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必要。Robert Gituru也参加了那次培训,此时他已是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植物学系高级讲师。Robert说,肯尼亚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和农业,而这些产业都需要生物多样性的保持,非常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在这个方面给予肯尼亚帮助。
2013年5月,商务部立项援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JKUAT植物园”(以下简称“中-非中心”)基础设施。在东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援助建设中-非中心实验楼群和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植物园。根据中非双方科学家的联合科研需要,设有6个专业实验室,全部科研设备由中国科学院提供,此外还配备有科研温室、培训中心、专家公寓等配套设施。
为了中-非中心建设,王青锋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非洲一趟。截至目前,他已经走遍肯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等10余个非洲国家。20年间,王青锋在中国和非洲各国间究竟往返了多少次已经数不清了。2016年9月26日,中-非中心在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正式移交,中国科学院为中-非中心提供的科研设备已完成安装和调试,2017年底已正式投入使用。
中-非中心自成立以来,汇聚了来自国内18家科研单位以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8个国家15家科教机构的一批高素质科研人才,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非中心围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分布格局、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栽培示范、土地和水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等开展科研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中-非中心坚持“边基础建设边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已先后启动45个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出版学术著作5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58篇,获得专利9项。其中,2016年6月出版的专著《肯尼亚国家地理遥感图集》入选2016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项目。
目前,王青锋团队正在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进行《肯尼亚植物志》的编撰。这是中国科学家参与的境外国家植物志编撰,旨在协助探究非洲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计划于2019年出版第一卷。“肯尼亚大约有7 000种植物,我们计划用10—15年完成这部植物志的编撰。如果能实现,这将是一个植物学者的无上荣光”,王青锋说。
从去非洲援助到推动中非合作,王青锋的非洲交流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他与非洲的联系也越来越无法割舍。王青锋说:“即使项目结束,我仍然会继续从事和非洲有关的合作研究,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开始,就应该持续下去,才能真正有成果。”
“我希望在未来中国和非洲都能培养出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年轻人才,也希望未来这方面的合作能够成为促进中非关系良好发展的新内容,从而将合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这项立足长远、事关人类生存环境的科研合作不断接力下去”,王青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