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大伟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
Keeping on Innovation Driven, Lead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NG Dawei     
Author: SONG Dawei  Former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Research, State Council, Master of Economics and Senior Economist.Special Researcher of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e has long been working on policy research and decision-making consulting.During the 10 years of service in Department of Research of the State Council, he participated in drafting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nd the documents of Central Economic Working Conference for many times.He also participated the research of many other major programs, district surveys, and document draftings.As the leader, he organized the draft of Survey of Chinese Peasant Workers, and this survey achieved Sun Yefang Award of Year 2006.E-mail:sdw1955@126.com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和货物出口及外汇储备国。尽管如此,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发展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党的十九大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这是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深领域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1 创新驱动发展应当提升为基本国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且日益深入人心, 凸显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代中国正处在大改革、大开放、大转型时代, 新一轮科技革命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与中国。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 完全需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为基本国策, 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抓住机遇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新路。这种国家意志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最根本的驱动力。二战后日本的国家创新战略与举措值得研究借鉴。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充分体现了日本从经济发展导向到科技引领创新的演进过程。当前, 应在研究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中国的诺贝尔奖计划的同时, 继续发挥中国科学院在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方面的前瞻研究优势, 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大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 系统完善2007年开展并一直跟踪的"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 进一步提出需要着力解决的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科技问题。

2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定要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这是关系中国改革发展战略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点, 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变革, 释放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技术进步创造新产业和新产品, 以创新驱动塑造引领型发展新优势。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城镇贫富差距。绿色发展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构建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所有工程建设项目都要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开放发展就是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推动开放型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深度融入全球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共享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保障民生作为政策着力点, 重点解决就业创业、民生物价、社会保障、看病就医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3 构建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

这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支撑。①要统筹布局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验室, 培育若干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世界级科学发展中心, 切实防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复建设和分散投资。②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抓好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 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系统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成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重要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华为式"企业。③要发展研发外包、产品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新联盟、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等新型研发组织、创新中介机构和创业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基金的作用。④要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供给能力和运行效能, 深入研究重点领域国际比较差距、高新技术源头、科技研发模式、领先企业经验、发展技术路线和努力赶超目标, 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军民融合创新有效互动。

4 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下大力气抓好两个方面。①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至关重要的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迈进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物流、区块链技术、平台型经济、网络化组织、开源式创新、定制化生产, 突破重点领域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机械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经济体制、经营机制、产业组织、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②要大力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目标和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要坚持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就业创业、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国际合作的原则,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科技服务产业、文化体育产业、医疗健康产业、老年服务产业、旅游休闲产业。这些产业成长壮大, 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5 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形态。我国要占据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在业已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走在前列。①要制定数字经济规划, 绘制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蓝图。最重要的是编制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3个路线图。②要加强数字经济立法, 通过立法保障数字知识产权、数字网络安全、数据共享开放、数据流通交易、数字经济监管等。③要完善数字经济政策, 健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开放政策, 以完整的政策链有效对接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④要研究数字经济标准, 不仅要研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 还要研究统计标准, 建立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⑤要构建数字经济平台, 发展资源型平台、流程型平台、产品型平台、服务型平台, 重塑现代经济的微观基础。⑥要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性失业, 数字教育缺乏带来的数字鸿沟, 已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解决这两个问题, 必须把数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增强公务人员必备能力, 提高全体国民数字素质, 大力培养数字经济管理人员、数字技术研发人员、数字化劳动力。

6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示范高地

这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①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发展地带, 将比美国的大西洋经济带、西太平洋经济带和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更具发展动力和增长活力。要推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进程, 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支撑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区。借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 使上述地区逐步成为全球创新要素集散地和创新网络枢纽性节点, 提高全球创新人才集聚度、跨国公司网络连接度、国际金融服务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程度。②要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互通互联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合理分工, 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 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中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③要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问题, 依托这一地区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工程技术和技能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在重要科技研发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中日韩俄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7 始终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这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保障。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越来越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要始终关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经贸安全、人口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 当前要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和科技安全保障问题。①保障金融安全的重点是建立银行危机、股市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的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既要逐步化解银行贷款、企业债和地方债中的巨额坏账损失, 也要有效防范境外投资、汇率变动、国际结算风险。②保障科技安全的重点是妥善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和中美科技博弈。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正处在重要的跃升期, 近期发生的技术出口管制、投资并购管制、技术合作管制、人才交流管制, 也使我们看到了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现在""卡未来"问题的战略方向和重点。要正确处理自主研究开发和科技开放合作的关系, 既要有充分的战略定力和赶超跨越的信心, 又要有清醒的发展理念和自主创新的恒心。

8 深化教育培训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在教育, 根本在人才。①深化教育培训体制改革, 要适应支撑创新驱动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新导向, 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变化, 适应建设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的新需求, 结合国情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法国的工程师学院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等, 系统设计和完善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训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 源源不断地输送研究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②要实施更加开放、更加宽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依托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以及重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科技型企业, 面向全球招聘战略科技人才、前沿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③要创造自主研发、跨界融合、容错纠错的创新生态, 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 健全竞争择优、绩效优先、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 建立有序流动、跨国交流、集成创新的智力循环机制。④要实行中国特色的技术移民政策和签证政策, 完善外籍科技人才永久居留、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