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单位: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 | 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
宝钢特钢有限公司 | 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 |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
中国核学会 |
针对核电厂核岛关键设备的主要腐蚀失效模式与实验室模拟试验的关键难点问题,自主设计并研制了10类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中开展材料损伤试验的关键测试装备和原位测试技术,用于核电材料腐蚀损伤试验研究和安全评价。精确模拟了核电站高温高压水化学环境,创制了核电高温高压水中材料在加载条件下的光学、光谱、声发射、电化学、裂纹扩展、应变等原位测量装备;创制了核电高温高压水中划伤再钝化暂态电化学快速评价材料应力腐蚀敏感性技术;研制了实现核电高温高压水中腐蚀电化学、应力腐蚀、腐蚀疲劳、腐蚀磨损、缝隙腐蚀、辐照促进应力腐蚀等多种材料腐蚀失效行为的测试设备;发明了核电高温高压水中多种在线原位测试探头;建立了核岛关键部件的应力腐蚀安全评价与剩余寿命评估技术。上述技术均已得到成功应用。
成果成功用于大亚湾核电站、设计院、制造厂、安审机构等10余个单位和AP系列、“华龙一号”等多个三代重要核电型号关键装备的设计、生产制造、评价中,同时也已经用于在役核电站的失效事件分析与运行安全评价中,在核电行业得到广泛认同,为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行、自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该成果产生了5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38件,已授权发明专利27件;注册软件著作权1件),牵头编制了12项测试与评价标准(4项团体、8项企业),均已发布;团队被国际评估认为“在该领域位于领先行列”(IMR isa top player in this area),为核电作为国家名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 |
韩恩厚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团队负责人,提出原位测试方法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合作研制了系列试验模拟设备与原位测量技术,提出核岛部件的安全评价技术思路并合作实现评价。 |
![]() |
王俭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研制了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动态腐蚀电化学、原位划伤再钝化、腐蚀磨损、应力腐蚀裂纹扩展原位测试的系列试验设备及原位测量技术。 |
![]() |
吴欣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研制了高温高压水环境疲劳试验装置与评价技术、缝隙腐蚀模拟试验技术及在线电化学监测探头与应用技术。 |
![]() |
柯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讨论和指导学生完成原位测试设备的研制,为各装备研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
![]() |
张志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完成了多种国产材料与现役装备的性能测试,合作完成了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回路关键管道部件失效根本原因分析与风险评估。 |
![]() |
谭季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研发了高温高压水中疲劳试样标距段应变的原位监测系统,建立了国产核级奥氏体合金的环境疲劳校正因子模型。 |
![]() |
郦晓慧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研制了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循环回路、高温高压水腐蚀电化学、原位划伤再钝化、腐蚀磨损设备。 |
![]() |
匡文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研发了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循环回路,开发了高温高压水原位光学、光谱观测窗口和恒载荷加载装置。 |
![]() |
彭群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研制了模拟辐照促进应力腐蚀开裂的试验设备。 |
![]() |
王海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主要贡献:合作建立了核级不锈钢弯管应力腐蚀裂纹扩展的定量预测模型,对核电站在役弯管潜在裂纹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