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时刻牢记使命,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先行者、主力军,也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科技扶贫工作以来,经过30多年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国科学院逐渐摸索出一系列有效模式和成功范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提供科技产业支撑和文化引领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面向全球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世界减贫与发展的需要,还需创新并总结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在本刊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院士指导推进下,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策划“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专刊,从多维视角全面回顾和展现中国科学院以科技为引领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式及成效。囿于篇幅,组织管理、理论政策两方面内容在2020年第10期中呈现,产业发展、扶贫人物两方面内容在2020年增刊2中呈现,以期为推动科技扶贫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强基层党建  促科技扶贫
侯建国     
中国科学院 北京 10086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党组带领全院各级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汇集全院科技资源,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未来,中国科学院党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发挥科技优势,突出党建引领,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基层党建    科技扶贫    乡村振兴    中国科学院    
Strengthen Local Party Construction,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U Jiangu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86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led the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to study and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and instruction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lutely implemen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making and deployment, gath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make solid progress in various task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future, the Part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ill be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new era, insist on giving full pla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highlight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deliberately do all the work of effectively link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local party constru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党组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不断汇集干部、组织、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生动实践和最新凝练,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科院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全院各级党组织增强深入参与脱贫攻坚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思想基础。

中科院党组多次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听取科技扶贫工作情况专题报告,立足“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科技支撑脱贫攻坚有效举措,不断探索更多科技支撑脱贫攻坚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要求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脱贫攻坚是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扎实推进科技支撑脱贫攻坚,与时俱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

中科院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深度参与科技扶贫工作的的单位党组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院党组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凝心聚力,敢于担当、真抓实干。中科院机关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全院各级各类项目、平台、资金和人才计划等,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政策举措,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摘帽。中科院院属各单位坚持应用导向,认真对接需求,产出更多更好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以“科技造血”形成扶贫、扶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效果。

2 党建汇聚力量,科技助力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科院党组把深入参与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汇集全院科技和智力资源,激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全院扶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中科院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先行者、主力军,也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科院承担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包括内蒙古库伦旗、广西环江县、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其中六枝特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点帮扶并接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直接考核。中科院党组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科技扶贫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为组长的科技扶贫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院科技扶贫各项重点工作;科技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全院扶贫工作,明确具体责任单位,从全院100多个科研院所遴选、引进适合各贫困县资源、产业现状的成果和项目,并为当地针对性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编制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经费管理办法》等,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每年有多位院党组成员到定点扶贫县进行实地调研督导,并结合地区特色和优势,从地方需求出发,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扶贫,建立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要求、作指导。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科院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中央有关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以责任使命激发广大党员的为民情怀、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着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科技难题。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党组织的纵向交流与跨界合作,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让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动扶贫。在广西环江县,中科院科研人员因地制宜,在以土山为主的肯福屯开展“易地扶贫”试验示范,采取“科研单位+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为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近年来,中科院机关、院属单位先后选派多名挂职干部任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引进科技成果,指导科学种植,带领村民们战脱贫、拔穷根。在广西、云南、贵州,中科院累计派出以党员科研人员为主体的75名科技副职,定点帮扶47个国定贫困县。中科院扶贫党员干部曾馥平扎根环江2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为广西环江县脱贫贡献了科技力量,让老百姓看到了党员科学家的样子,感受到了党员科学家“真扶贫”的力量。根据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中科院各相关分院和研究所还承担或参与承担了地方57个点的扶贫任务,包括6个县、9个乡、42个村。通过科技扶贫为这些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努力为脱贫攻坚汇聚合力、贡献智慧。中科院在前期实施产业科技扶贫的基础上,组织全院相关科技力量,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际需求,派出包括院士、专家在内103名科研骨干,共2 700余人次,对3个定点县45个乡镇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完成每个乡镇及全县发展建议报告,提出脱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为每个乡镇找准一个符合实际的科技扶贫产业化发展项目及实施路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量身打造”脱贫方案。加强项目研发,围绕种子选育、海洋牧场、设施农业等组织部署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重点项目,推动分子育种、智能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农村基层的转移转化。加强供需对接,通过各级党组织牵线搭桥、有效连通,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一系列“小而精”的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提升,支撑企业良性运营,培育当地经济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中科院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通过定向采购、自发购买、以购代捐等方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2年来,全院累计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2 300余万元。

“志智双扶”提升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中科院工会与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联合开展“传播科学精神、培育创新火种”助力脱贫攻坚职工志愿服务活动,连续3年分赴河北、青海、四川的贫困地区,捐赠高品质科普读物3 000余册,选派12位优秀科学家做科普报告。通过把最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送到贫困地区,激发贫困地区青少年崇尚科技的兴趣和立志成才的志向,使得5 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中科院教育扶贫团队在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县分别共建幼儿园和小学,投入资金改善教育环境,培训各级教师;中科院心理学团队在内蒙古库伦旗等地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面向贫困家庭、贫困母亲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覆盖1 500个家庭;在5所试点幼儿园开展儿童成长测评,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及师资培训,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等科学传播活动,资助贫困地区优秀师生赴相关院所参观学习,提升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坚定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决心,提升“我能脱贫”的能力。通过努力,既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贫困群众的家中,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又把志气和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了解党的扶贫政策并精准帮扶贫困户,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3 突出党建引领,形成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之后更为重大的战略任务,对科技支撑的需求更为迫切、更为广泛、更为长远。中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国家战略的接续推进发挥应有作用。

认真总结科技扶贫工作实践经验。自2 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实施科技扶贫工作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总结,中科院结合实际系统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股份制扶贫”“技术引进扶贫”和“依托野外台站长期驻守扶贫”等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形成了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中科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院党组相关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扶贫地区特点,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通过强化政治引领、选派挂职干部、党支部结对共建、点对点联系帮户、消费扶贫等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强劲动力,促进科研任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切实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中科院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按照办院方针中关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发展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总体安排,系统梳理所能够提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发挥“两个作用”,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扶贫机制,为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提供中科院智慧和方案。

继续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科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科技工作带来的需求,特别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紧迫任务,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专业所长,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建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将驻村工作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强村两委班子,夯实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村民从温饱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主动并更加专业地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在一些地区,由于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不同,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优势,逐渐减少观念差距,增强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在前期科技扶贫项目成果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更大力度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导向将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党组织要探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坚实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农村现代化、农业智能化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中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对标新时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大科技供给,发挥各学科优势,加大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智慧农机等领域的研究,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在“三农”领域的应用步伐。继续发展并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条耕技术的“梨树模式”等服务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瞄准特定区域需求,提供“一揽子”科技解决方案。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工作,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坚实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