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为我国加快新时代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健康是生命活动的基石,是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通过科技创新,保障健康的生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现代医学的进步和诊疗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共同努力。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身处其中,生命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起初,自然条件是制约人类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由于地球物理、化学、生物等客观因素,在一些特殊的地理区域会产生局域性的疾病。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着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自身的生存和健康。历史上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上演过多次生命凋零的悲剧。伦敦烟雾事件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带走几万人的生命,日本汞污染让无数当地居民在水俣病的折磨中痛苦死去。即便是在寻常岁月里,大气、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毒性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报告显示,全球70%的疾病和40%的死亡人数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有多项研究指出,空气污染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环境因素,每年造成数百万人过早死亡。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环境污染也被认为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早在1981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就认为,约2%的癌症死亡人数可归因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暴露。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一比例被极大低估。
学术界从20世纪中期开始布局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美国于1966年成立了国家环境健康研究所,之后德国也成立了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几十年间,欧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相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我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较早开展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和健康危害机制,联合中国科学院内外单位交叉合作,在暴露与效应生物标志物、毒性通路干扰与表观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开设环境与健康有关的课程,组建研究机构,以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学术研讨逐渐升温。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逐渐成为国内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要想真正弄清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绝非易事。尽管各国科学家对污染物质的归趋、来源、迁移转化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等问题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是对于其污染特征与生态毒理、人体暴露与健康风险、生态毒性效应及致病机制等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污染物扰动疾病有关毒性通路被公认为致病的起点,但在实际环境中,问题会更加复杂多变。污染物通过不同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后可能与不同的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即便是同样的环境污染对于不同人群的影响可能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有些环境污染物的毒害作用还可能表现出滞后效应。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对科学研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从研究手段看,目前对于环境与健康的科学认识主要依靠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然而,“相关”未必意味着“因果”,其内在的联系和机制还存在诸多盲区。走出科学探索的“无人区”,就需要研究手段的全面革新,加强分子毒理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模型模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集成创新。只有在方法手段上占据制高点,才能在学科建设中掌握主动权,更好地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
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其污染程度密不可分。受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环境污染表现出复合性特征,多种污染物共存,污染效应叠加,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更为复杂。揭示其作用规律的难度更大,也更迫切。截至目前,服务于环境质量标准的剂量-反应关系尚未完全建立,污染减排、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关键毒性组分信息还不完整,难以支撑环境管理的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从而助推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