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
2.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30年,全面落实“两步走”战略安排,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动态监测、评估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实际进程[1]。现代化指标是反映现代化现象的水平、特征和状态的指标,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根据现代化原理建立的、具有系统结构的现代化指标的有机集合。本文简要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指标研究,并以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为主要依据,以国家概览指标体系、世界发展指标体系和世界现代化概览指标体系为借鉴,构建“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用以反映全球范围的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特征和状态。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制,可为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1 现代化指标研究的简要回顾现代化是一个多义词,迄今没有统一定义,目前大致有3种解释[1]。①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是18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②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是工业革命以来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其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层次、领域和方面,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③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目标是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目标是早日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研究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一种交叉科学研究,大致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60多年里,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3次浪潮——20世纪50—60年代的现代化研究、20世纪70—80年代的后现代研究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现代化研究,并产生了众多理论成果[1]。与此相对应,现代化指标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现代化指标研究的准备期、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指标研究的起步期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指标研究的发展期。
(1)现代化指标研究的准备期:20世纪40—50年代世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历史统计数据的汇编工作[3]。1949年《联合国统计年鉴1948》正式出版,其中涵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28—1948年的统计数据[4]。由此建立的世界统计指标体系,涉及17个主题,包括150多个统计指标。世界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定量化国际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国际可比性是现代化指标的一个重要特点。
(2)现代化指标研究的起步期:20世纪60年代社会指标运动和现代化评价研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增长第一战略”受到质疑,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凸显。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国家发展的全貌,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5, 6]。1966年美国学者雷蒙德·鲍尔出版《社会指标》一书[7],引发全球“社会指标运动”。联合国统计署1975年出版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 [8]和1989年发布的《社会指标手册》 [9],对世界各国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社会指标运动不仅促进了社会科学定量化,而且对现代化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现代化评价和定量分析受到重视[10-17]。
(3)现代化指标研究的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指标研究全面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指标研究全面发展,其中3类指标研究进展较大。①统计指标研究。联合国统计署和世界各国统计部门及统计学家作出持续贡献[18-20]。②发展指标研究。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等受到全球重视[21-24]。③现代化指标研究。逐步从早期的定性指标转向定量和综合指标[11-13, 25, 26]。一般而言,统计指标反映统计对象的总体数量特征,发展指标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状况,现代化指标反映现代化现象的基本事实;现代化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理论基础和政策涵义;现代化指标既可从统计指标和发展指标中遴选,也可从调查指标中遴选,还可根据研究需要设立。
2 典型国际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1)国际统计指标体系。联合国国家概览指标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概览指标体系和欧盟概览指标体系是国际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的典型代表。其中,联合国国家概览指标体系涉及16个主题约150个指标[18],OECD国家概览指标体系涉及12个维度约100多个指标[19],而欧盟概览指标体系涉及13个主题100多个指标[20]。
(2)国际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WDI)包括20个维度和1 500多个指标。它提供全球264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指标数据,包括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值数据等[2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围绕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框架,涉及200多个指标[22]。
(3)中国学者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研究,涉及经典现代化指标、后现代指标和新现代化指标研究等。在新现代化指标研究中,中国学者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前沿。其中,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及其团队的工作为代表。1998年以来,何传启团队从自然科学角度,采用系统学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开展现代化理论和战略研究;其研究对象为世界131个国家,时间跨度约为300年(1750—2050年),完成和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丛书” 10部和“中国现代化报告”系列23部等;先后提出分层现代化、领域现代化、部门现代化和专题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指标体系[27-40]。
3 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和导向性。
3.1 理论基础在过去60多年里,世界现代化研究产生了大量理论成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1]。2010年现代化科学诞生[41]。2016年全球约有47个国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约有28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39]。第二次现代化代表了世界前沿和发展方向。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选择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和现代化科学[41]为理论基础。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而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综合现代化。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两次现代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都有副作用和副产品。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为导向,经常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其主要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社会福利和重视经济增长,主要副作用是环境污染等。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导向,物质生活趋同,精神生活多样化,经常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目前,其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副作用包括网络犯罪等。由于世界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两次现代化紧密相关并相互影响[2]。
现代化科学认为,世界现代化是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的概念,而不是现代化建设的操作单元[41]。一般而言,世界现代化以国家为基本单元,是国家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国家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包括所有领域、部门和方面的现代化。在本文里,“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世界现代化,特指世界范围的国家现代化,是世界范围的国家现代化的一种简称。
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遴选,需要统筹考虑两次现代化和两类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国家现代化的所有领域、部门和方面,需要考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反映世界范围的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特征和状态等。
3.2 原则与方法(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考虑5条原则:①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涉及国家现代化的所有领域和主要方面;可以根据需要突出重点,但应避免遗漏重要方面。②典型性原则。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反映现代化的典型特征。③客观性原则。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同时存在副作用和副产物。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应该客观地反映现代化过程的结果。④开放性原则。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征,应该予以重视。可以引入或研究建立新指标,保持指标体系的前瞻性。⑤实用性原则。现代化指标的选择,要注意政策和社会需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保证学术性,又要考虑可接受和易理解。
(2)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①基本思路。依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科学的原理,借鉴典型的国际统计指标体系、发展指标体系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经验,构建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和遴选现代化指标。②体系构建。主要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概览指标体系[19]、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21]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的世界现代化概览指标体系[27],遴选和构建“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反映世界范围的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特征和状态,故又称为“国家现代化指标体系”。③领域选择。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应该覆盖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个人生活);每个领域有不同重点,可以选择若干关键主题和亚主题。我们共选择6个领域15个主题和35个亚主题(表 1)。④指标选择。现代化涉及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行为、结构、制度、观念和副作用。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需要反映这些维度的变化。我们共选择5个维度100个指标(表 2)。⑤指标来源。 54个指标选自OECD的国家概览指标体系[19],28个指标选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21]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的世界现代化概览指标体系[27],14个指标选自《中国现代化报告》系列其他报告[36, 39, 40],4个指标是新选指标。⑥指标数据来源。 75个指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21],16个指标数据来自OECD国家概览数据库等[19],9个指标数据来自其他国际机构数据库或研究报告,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和《人类发展报告》等。
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由100个指标组成,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6个领域、15个主题和35个亚主题(表 3)。其中,水平指标50个、特征指标28个和状态指标22个。水平指标是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标,特征指标是反映现代化阶段和特点的指标,状态指标是反映现代化状态的指标。其中,状态指标与现代化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未来30年(2020—2050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构建尊重规律和适合国情的国家现代化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全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需要构建本地区和本部门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支撑国家现代化指标体系。本文提出和构建的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为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国际借鉴和科学参考。
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3个方面:①尊重规律。可以选择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科学为参考依据。②借鉴经验。可以参考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标要覆盖国家现代化的全部领域、所有维度和主要方面。③适合国情。其中,水平指标可以直接从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中遴选指标,特征指标和状态指标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来选择。
[1] |
何传启.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问.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
[2] |
何传启.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
[3] |
Mitchell B.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1750-1993)(第3版), 贺力平译.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
[4] |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Yearbook 1948.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49.
|
[5] |
郑杭生, 李强, 李路路. 社会指标理论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
[6] |
朱庆芳, 吴寒光. 社会指标体系.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7] |
Raymond A. Social Indicators.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
[8] |
陈立新. 社会指标与社会协同发展.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
[9] |
United Nations. Handbook on Social Indicator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89.
|
[10] |
Cantril H. The Patterns of Human Concerns.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5.
|
[11] |
Buck 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odernization. El Paso: Texas University at El Paso, 1969.
|
[12] |
Harbison 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0.
|
[13] |
Horowitz I. Personality and Structural Dimension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70, 51(12): 494-513. |
[14] |
Crittenden J. Dimension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American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67, 6: 989-1001. |
[15] |
Hofferbert R. Socio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American States:1890-1960.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68, 12(3): 401-418. DOI:10.2307/2110136 |
[16] |
Smith D, Inkeles A. The OM scale:A comparative socio-Psychological measure of individual modernity. Sociometry, 1966, 29(4): 353-377. DOI:10.2307/2786293 |
[17] |
Kahl J. The Measurement of Modernism: Latin American Monograph No.12. Austin: University of Taxes Press, 1968.
|
[18] |
United Nations. UN Country Profiles.[2020-04-17]. http://data.un.org/.
|
[19] |
OECD. General Statistics Archives.[2020-04-17]. https://stats.oecd.org/.
|
[20] |
European Union. The EU in the World-2018 edition.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8.
|
[21] |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20-04-17]. 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source/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
[22] |
United Nations. 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17.
|
[23] |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 Geneva: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
|
[24] |
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uman Development Data.[2020-04-17]. http://hdr.undp.org/en/data.
|
[25] |
孙立平. 社会现代化.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8.
|
[26] |
何传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6).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7]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8]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29]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30] |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31]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32]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3]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4]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35]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6]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7]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服务业现代化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8]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健康现代化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9]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8——产业结构现代化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0]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生活质量现代化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1] |
何传启. 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42] |
OECD. STAN Database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ISIC Rev.4).[2020-04-17]. http://stats.oecd.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