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脉络与若干科技支撑问题探究
李朱     
人民出版社 新华文摘杂志社 北京 100706
摘要:鉴于社会各界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文章提供一个框架式的分析思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演变历史与政策脉络进行初步梳理,以便从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角度来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同时,文章也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若干科技支撑问题进行要点提醒,以期引起科技界高度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发展    战略演化    政策脉络    科技支撑    
Policy Contex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trategy and Its Technological Support Issues: A Preliminary Study
LI Zhu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Xinhua Digest,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706,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vague and one-sided understandings of the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rying to preliminarily analyze the strategy'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olicy contex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from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al, and dialectical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also reminds readers on several key issues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while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the purpose of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and promoting the following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Keywords: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trategy advancement    policy contex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长江经济带覆盖9省2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所辖人口和地区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所在。从学术背景看,长江经济带所隐含的相关理论形成较早,1984年9月,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就在全国经济地理与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上作了《 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初步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及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从政策角度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社会上“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1]。如何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所隐含的诸多要求,以及从哪些方面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个框架式的分析思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政策进行初步梳理,以便从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同时,也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一些科技支撑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以期引起科技界的重视与思考,从而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地学习和理解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最新精神

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科技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相关政策也会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要想正确认识、精准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最新研判、对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等,就需要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尤其是2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就需要学习把握李克强总理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最新研判、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等;就需要及时了解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委的具体工作要求等。

当然,从权威的文件文献角度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三五”规划、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1+N”重要文件,都是我们深刻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权威背景资料。从重要会议角度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均有可能涉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最新精神,因而也需要及时跟进地学习理解。

2 十八大以来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脉络

以公开的、权威的时政文献为标准依据,重点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政策的脉络进行初步梳理和分析。

2.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最初形成

从实践角度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从南到北的沿海“一线”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一轴”的沿长江挺进内陆的经济带也逐步引起各相关方重视,包括形成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多种合作机制,但是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则是在党的十八大后。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调研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首次公开强调长江流域的发展问题,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发源。自此,“黄金水道”成为被重点提及的长江经济带“关键词”。

2013年9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一份材料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2]。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个表述意味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已经进入国家战略的视野。

2014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抓紧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时指出,“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5月23—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2014年6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会议认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 39号)。该意见指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随后于12月9—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央决定重点实施包括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内的三大战略,以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词语注释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当然,此后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

以上逐步深化的论述表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正式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一;而2014年12月成立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则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扎实工作,以协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2.2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思想指引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必然会对长江经济带作出新的规划部署,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2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等提出要求,更是当前和今后做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引和重要遵循。

(1)“十三五”规划。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进行谋篇布局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201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辟出第三十九章,分“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 3个小节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规划。

(2)2次座谈会。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全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大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3)其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的相关表述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则是准确把握战略定位的首选文献。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该纲要[3]。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纲要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此前的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6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针对长江经济带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事实上,以上相关表述的拓展扩充以及顺序和表述变化[4],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提到首位、用“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替换“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清晰地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尤其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2.4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长期规划与近期任务

深入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长期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是必须重点把握的;而要想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前瞻思考及当下需要推动的主要任务,就不能不关注发挥统筹协调职责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的纲领性文件,不过,也需要结合实施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完善规划内容。

2020年3月19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专题会议提及,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以来多次就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其中特别提及,要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要研究编制“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沿江重要湖泊生态环境治理“1+N”规划体系,尽快完成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这些工作迫切需要科技界发挥应有的贡献。

3 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认识误区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有关方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本文认为,至少有以下4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1)没有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带,涵盖沿线的9省2市,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而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由于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文件较多,以及限于政策解读不到位等各种因素限制,社会各界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演化历史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

(2)没有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没有辩证地看待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应该居于统领地位。但是,有人认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不发展了;有人仍然受“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旧观念影响,认为在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对“共抓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人对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认识不清晰,对这些需求可能激发出来的供给、形成的新的增长点认识不到位。

(3)没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例如,2018年11月18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之间的协调对接,推动各区域合作联动。理解类似的相关文件,都要求首先深刻理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义,尤其要求各地区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完整、准确落实包括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4)没有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深刻认识和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从全局高度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把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无序低效竞争、产业同构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圈地盘、抢资源、条块分割、无序竞争的情况,还存在抢占发展资源、缺乏协作精神、破坏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等问题。

4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若干科技支撑问题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带,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工程,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无论是对各种资源要素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利用,还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抑或是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以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决策机制,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这里,简略提出6个需要科技界近期重点关注的问题。

4.1 水资源问题

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35%,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产业、现代农业,还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涉及水资源利用这一关键问题。尽管长江流域水质近年来不断改善,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不断提高,但水资源总量、水体污染问题却不容乐观。这需要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要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防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同时,需要协调发挥好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水资源修复产业、水污染治理产业等,以便发挥科技对保障水资源的支撑作用。

4.2 生态环境的普查与监测问题

迫切需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便于编制“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但是,目前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底数不够明晰,对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梳理掌握得不全面,相关指标体系及基础数据库尚待建立。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在国家的全局和整体层面,还是在沿江11个省域层面,都尚未拿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5]。例如,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地图集编研、生态屏障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岸线资源普查与监测等都需要科技界贡献力量。目前,也亟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监测以及智能机器人探测等先进科技手段,全面排查长江流域的各类排污口,以更好地完成“查、测、溯、治” 4项任务。

4.3 黄金水道的综合效益问题

(1)提高运输效率。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促进和改进运输效率上。要坚持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协调并解决好交通运输方式协调不畅、结构不平衡、不合理导致的运输成本较高等效率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沿江运输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局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效益需要统筹岸上水上,协调好通航、防洪、发电、供水、生态等诸多问题之间的关系,促进长江生态的良性循环;需要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需要借助科技手段,通盘谋划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防洪体系、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复杂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需要保持高度警觉,综合利用科技力量,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6]

4.4 空间布局与城镇化问题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目前所形成的“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具体来说,从城镇化空间格局来看,需要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促使人员、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各种要素集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进而促进内循环经济的充分发展。鉴于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集可以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通过长江经济带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集的深度研究,可以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4.5 绿色发展与产业发展问题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在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而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7]。这些都需要发挥科技对新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例如,从国家粮食安全来考虑,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科技化、工业化的道路。那么,无论是培育优良的农业种子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还是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都需要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4.6 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建设问题

长江经济带9省2市科教资源富集,长江沿线集聚了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9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90个国家级高新区、16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67个企业技术中心[5],占据了全国科教资源的“半壁江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区域人才、智力密集优势,大力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培育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应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可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领域,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整合长江沿线的创新资源,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以支持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当然,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会培养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5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科技界在内的各方、各界加强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和前瞻研究以发挥保障和支撑作用;也需要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及相关省市规划等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以强化规划引导的作用;还需要加快长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法治保障长江经济带的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准确地认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尤其是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地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精神,在准确提高认识和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的基础上,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根据最新精神和自身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完整准确地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致谢 本文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宪平、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刘应杰等数十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导,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求是, 2019, (17): 4-14.
[2]
王仁贵. 长江经济带战略诞生记. 瞭望, 2014, (36): 23-24.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 北京: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7.
[4]
周成虎, 刘毅, 王传胜, 等. 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26-27.
[5]
何立峰. 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求是, 2019, (18): 25-32.
[6]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求是, 2019, (3): 4-19.
[7]
李克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706-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