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筑牢守卫人民健康的防火墙
本刊特约评论员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Firewall of Guarding People's Health
Contributing Editor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凸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只有正视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才能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纵观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科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起初,人类在与传染病的较量中完全处于下风,雅典大瘟疫、黑死病等对人类的影响可谓触目惊心。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接连创立并快速发展,带动人类防范和应对疫情的能力不断增强。虽然不断发生的新发突发传染病还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灾难,但我们已不再束手无策。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查明病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使得一些急性烈性传染病得以有效控制。疫苗的成功应用让肆虐3000多年的天花成为历史,新药的推陈出新遏制了疟疾病原体的凶残。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分离并鉴定出毒株、提出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其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的强大支撑。

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并未终结,仍需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需要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在这个迭代完善的过程中,务必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应急管理具有灵敏的反应速度。在紧急状况发生或预测发生时,正确、快速地判断形势,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于控制传染性疾病、阻断病毒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能够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加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开发智能溯源系统等重大疫情防控系统,可以实现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感知、多点触发预警。与此同时,提升针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测序、甄别能力,开发快速有效的检测试剂和方法,加强医疗机构病原体快速检测鉴定能力。

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关键在于平时的布局和储备。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各方面科研力量联合公关,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做好检测技术、临床诊治、疫苗和药物等重点领域应急技术储备,积极研究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和协同攻关模式,确保战时科技攻关指挥有序、行动协调、保障有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

科技平台和设施是科技创新的舞台,在重大传染病机理研究和防控技术研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快推进卫生健康和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加强生物信息库、样本库等公共卫生基础平台的布局与建设,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搭建服务病原学研究、药品筛选、疫苗研发的技术平台。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风险,必须要有一支靠得住、打得赢的科技队伍。优化教育体系,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广大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坚定不移地围绕公共卫生应急的重大需求组织科学研究,结合当前实际、着眼未来需要,不忘初心,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组织攻关,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服务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实现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强化科技支撑和供给,用现代科技成果助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更加从容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有力地保卫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