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尽管人类世世代代为之奋斗不已,但至今仍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脱贫致富的爬坡路上砥砺前行,已有7亿多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坚定不移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我国脱贫减贫工作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积累了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其中,科技助力精准脱贫和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受到生态环境、自然禀赋等因素的制约,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贫困地区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增收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要素的配置与效能得到优化和提升,推动了扶贫理念从救济到开发,扶贫方式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科技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经全面深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并深刻改变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
作为科技扶贫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中国科学院充分利用全院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坚持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增产增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坚持科技发展与生产需要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几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心系民生、无私奉献的科技扶贫人才,形成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有效模式和成功范式,有力支撑了帮扶地区产业发展和脱贫增收,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经过不懈地努力,中国科学院对口帮扶的4个贫困县都已成功摘帽。202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激励干部群众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国科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引,再接再厉,继续奋斗,筑牢脱贫根基,让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前无古人,我们见证着历史,也在创造着历史。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越到尾声阶段,越是考验担当和能力;越是抵达目标,越要慎终如始。科技扶贫要持续发力、奋勇向前,助力攻克贫困堡垒,确保全面脱贫任务如期完成。未来,巩固脱贫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繁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在新的奋斗征程中,科技需求更加迫切、更加广泛、更加长远,这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内涵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刊》以科技扶贫为主题,从组织管理、理论政策、产业发展、扶贫人物等多维视角,全面回顾和展现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历程、举措和体会,希望能为推动科技扶贫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亦期待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扶贫工作,在广阔天地间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
是为序。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刊》主编
2020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