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构树产业扶贫实践与成效
沈世华 , 彭献军 , 陈乃芝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摘要:杂交构树易种植、门槛低,贫困农户种植杂交构树当年就可以获得收益,平均每亩年收益3 000多元。5年来,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以中国科学院核心科技为支撑,杂交构树扶贫试点工程扶贫效果明显: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00余万亩,带贫模式多样,惠及20多万贫困人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通过统筹夯实杂交构树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化落地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产业部门的协同互动和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实施"林-料-畜"一体化战略,可为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杂交构树    种养结合    产业扶贫    试点工程    
Practice and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aper Mulberry Industry
SHEN Shihua, PENG Xianjun, CHEN Naizhi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Abstract: Paper mulberry are easy to grow and the threshold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low. In the same year when they are planted, poor farmers can gain income, with an average income of more than 3 000 yuan per mu.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under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supported by the c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the paper mulberry poverty alleviation pilot projec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lifting people out of poverty. The total planting area has reached more than one million mu and diversified patter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emerged, benefiting more than 200 000 poor people, and contributing to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aking the industry chain as a whole to consolida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aper mulberry,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servic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tensifying th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and policy support of industrial sector, focusing on "paper mulberry-feeding-livestock" integration strategy, this new industry can be crucial for China's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high quality out of povert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s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Keywords: paper mulberry    combina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ilot project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指引。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杂交构树科技产业被列入其中,称为“构树扶贫工程”,是唯一入选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

构树扶贫工程主要推行杂交构树“以树代粮、种养结合”、“林-料-畜”一体化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①战略思路:以高蛋白饲用“科构101”杂交构树新品种,生产高品质饲料和畜产品,进而以此打造科技扶贫特色品牌,形成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系列产品[2]②技术路线:种源良种化、繁育工厂化、种植标准化、采加机械化、养殖科学化的“五化”技术路线[3]③产业链:组培快速繁殖育苗,种植饲料林,采收后青贮加工作为蛋白原料,生产全价饲料;发展减抗或无抗养殖,生产优质安全健康肉蛋奶;将粪便加工为有机肥,或沼气化以及发电,沼液做有机肥,回到杂交构树园大田——形成“育—种—采—加—养—肥—电”的可持续、生态、健康、有机闭环产业链。构树扶贫工程既发展了农业生产,让农民脱贫增收,又保住了生态,美化了环境,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2015年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下,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核心技术为支撑,经过我国扶贫、科技、农业、国土、林草等部门和试点地区的共同努力,构树扶贫工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情况表明,杂交构树易种植、成本低、见效快、效益好。贫困农户种植杂交构树当年就可获得收益,平均每亩年收入3 000多元;若种养结合则每亩年收入可达上万元,比种植普通常见农作物的收入都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在全国28个省份、200多个县累计种植杂交构树102万亩,参与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600多家,带动脱贫20多万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4]。因此,推行构树扶贫工程是中国产业扶贫的新途径[5],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新兴战略产业[6]

1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构树扶贫工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2019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考察河南兰考杂交构树“林-料-畜”产业化基地,对构树扶贫工程予以高度评价,对在黄河滩区种植杂交构树发展生态农牧业予以充分肯定;陪同考察的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也认为,杂交构树是很好的蛋白质原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改饲”的好项目。2019年11月30日,胡春华副总理在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杂交构树是建立现代饲料供应体系的有益探索,要继续推动畜牧业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作用,为脱贫攻坚和保供应作出应有贡献。国务院扶贫办协调有关部委和单位,出台相关政策,构建杂交构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表 1)。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构树扶贫工程的过程中,大部分下发了指导意见,并出台了一些落地的支持政策。

表 1 杂交构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中国科学院十分支持杂交构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扶贫。2018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央视新闻频道关于两会新闻的《面对面》栏目中,给予杂交构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行构树扶贫工程充分肯定。在中国科学院支持下,2018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与研发团队联合组建公司,负责全国杂交构树组培苗繁育与管理,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为构树扶贫工程提供科技支撑[7]

2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杂交构树产业作为一项国家精准扶贫工程,对于各方面,都需要一个认识、接受和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落实构树扶贫工程时采取了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具体经历了2个试点阶段。

2.1 探索性试点阶段(2015年2月—2018年6月)

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在已有杂交构树产业发展基础上,在山西、安徽、河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内蒙古等10个有需求的省份开展探索性试点。试点的目的是探索杂交构树综合利用和产业扶贫新途径,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试点的方式:①开展摸底调查,由各省级扶贫办对可发展杂交构树产业的县进行摸底调查,确定试点县;②试点以省级扶贫办为主组织开展,由相关省级扶贫办提出试点方案,国务院扶贫办予以指导、评估、支持。

3年来的探索性试点结果表明:①规模化种植的构树能够成为一种新型优质饲料,蛋白质含量高,又具有减抗作用;②饲养出的动物的肉和奶品质,均优于传统配方饲料饲养出的;③杂交构树产业适合于种植企业转型升级,更适合于农户、贫困户快速增收,是优质的扶贫产业。3年多来,杂交构树产业试点规模逐步扩大,从2014年底的1.47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全国70个贫困县累计种植32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万余人;在种苗繁育、采收加工、种养结合、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推广了杂交构树新品种。使用中国科学院“科构101”组培苗,禁止使用扦插苗。建立了15个组培育苗基地,形成了年产组培苗5亿株,可供种植70万亩的年生产能力。同时针对组培苗价格偏高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加快二代技术的研发,为推进构树扶贫产业化提供了质优价低的种苗。

(2)创新了杂交构树种植采收技术。根据我国黄河滩区、西南喀斯特山区、中部丘陵地、黄土高原台地的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初步建立了一套种植采收标准。例如,平原川坝土地平整适合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确定了每亩700株左右的定植标准,采收使用大中型青储揉丝收割机;山区台地种植采用等行距方式,每亩定植1 000株左右,采用小型青贮收割机或手持式收割机。

(3)开发了杂交构树饲料产品。针对牛、羊、猪、鸡、鸭、鹅、鱼等畜禽的特点,开发了杂交构树青贮料、发酵料、粉末料、颗粒料四大类产品。委托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同编制主要畜禽饲喂技术的团体标准。这些成果为解决杂交构树产品“谁来用”“怎么用”“卖给谁”奠定了基础。

(4)探索形成了多种带贫模式。试点开展以来,各地聚焦生产种植环节,组织贫困户参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了贫困户在杂交构树产业发展中获得经营性收入、租金收入、股金收入和薪金收入等。

2.2 扩大性试点阶段(2018年7月至今)

进行构树扶贫工程的扩大性试点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是:在适宜种植杂交构树的地区,让贫困群众参与杂交构树种植和发展养殖业,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扩大性试点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工作原则,重点在黄河流域滩区、长江流域低丘缓坡地、石漠化地区发展杂交构树生态畜牧业。

扩大性试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推动杂交构树全产业链建设,建立不同地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模式。②推行绿色发展,将杂交构树畜牧业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扶贫效益“三效合一”。③建立健全带贫益贫机制,形成带动与激发内生动力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贫困户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构树扶贫工程扩大性试点地区享受“粮改饲”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并在试点地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或扶贫资金支持杂交构树全产业链发展等。同时,试点要求加强工作指导、周密制定方案、开展跟踪评估,及时总结经验。

2019年11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为了贯彻落实《构树扶贫工程扩大性试点意见》,指导地方稳妥、规范、有序做好试点工作,联合发布《关于构树扶贫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杂交构树用地问题,让基层吃了“定心丸”。通知要求:①严格规范种植品种和范围,推广种植的是杂交构树,种植地块为一般耕地,在非国家级贫困县严格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用途是连年采收做养殖原料;②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杂交构树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机械、饲用化技术的研发,做好标准制定及应用示范,提升构树产业扶贫效果;③做好跟踪监管,重点做好工作指导、做好产销对接和专项评估。

3 “三品”战略和“五化”体系 3.1 狠抓“三品”产业战略

狠抓构树扶贫工程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是杂交构树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精髓,也是“林-料-畜”产业的战略要求。

(1)品种。构树扶贫工程采用的树种不是野生构树,而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高蛋白、非粮饲料新品种杂交构树——“科构101”(图 1)。试种区获取的基础性数据表明,该品种杂交构树作为提供粗饲料蛋白的优质作物,有5个方面优势:①蛋白含量高。据农业农村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杂交构树青贮的粗蛋白含量21.15%,比苜蓿高3.15个百分点。②速生丰产。北京顺义、河南太康、山东菏泽和贵州务川等地试种表明,幼苗栽种2—3个月即可收割,每年可采3—5茬,稳产期亩产青贮饲料8吨,可制成粗蛋白干粉3吨多,且不换苗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③适应性强。杂交构树根系发达,耐贫瘠、耐干旱、耐虫害、耐盐碱,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上地区即可生长。在河南黄河滩区、广西石漠化地区、山东东营5%重度盐碱地,均试种成功。④功能性饲料。杂交构树青贮饲料适口性好,畜禽爱吃,还是药食同源品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检测发现,杂交构树叶片类黄酮含量为5.38%,其中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绿原酸含量为1.08%,具有抑菌消炎抗病毒作用,用于饲养牛、羊、猪、鸡、鸭,能提高其免疫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相关研究表明,饲喂杂交构树饲料组的羊血清中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呈显著提高[8],从而证明了杂交构树饲料能提高动物免疫能力,实现了减少或无抗生素养殖,符合农业农村部提出的2020年7月后饲料禁抗要求。⑤见效快、收益高。杂交构树当年种植当年见收益,平均每亩年收入约3 000元左右。若加工成构树青贮饲料或制作成实粉、干粉饲料,则收益更加可观。

图 1 杂交构树“科构101”

(2)品质。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特别是餐桌上的食品。饲料原料的品质,决定着人们餐桌上肉蛋奶等食物的品质。杂交构树养分丰富均衡,富含黄酮类、果胶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不但易消化吸收,还能增强动物免疫能力。据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和分析,构树饲料饲养生产的鸡蛋DHA含量是普通鸡蛋的2.39倍,钙含量是普通鸡蛋7.36倍,而胆固醇含量仅为普通鸡蛋的1/2;构树饲料饲养的猪肉肉质鲜嫩,比普通猪肉脂肪含量降低2/3,蛋白质增加10%,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显著高于普通猪肉;构树饲料饲养生产的牛肉比普通牛肉大理石花纹呈色好,脂肪降低1/2,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高;构树饲料饲养生产的羊肉色泽鲜亮,肉质水嫩,DHA和EPA含量分别是普通羊肉的2倍、1.6倍[8]

①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是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属于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② EPA,二十碳五烯酸,属于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家族,是婴幼儿发育过程中必备的营养,会对脑神经元和视网膜的发育有很好的作用。

(3)品牌。构树起源于我国的乡土树种,杂交构树是中国原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一个品种会带来一个产业,一个品种能改变一个行业。“杂交构树”是好“品种”、好“品质”诞生出的好“品牌”,它是科技扶贫催生的品牌,更是中国品牌。

3.2 落实“五化”技术体系

(1)种源良种化。野生构树有果实,易被鸟类采食,导致无序传播,在耕地上生长难以除尽;根系发达,直根粗大,对耕地土层有破坏;茎叶有毛,表面粗糙,适口性差,产量低;木质化程度高,农艺性状不稳定,用作饲料难以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利用。杂交构树“科构101”雌性母株,败育无种子,不会无序蔓延和生物入侵;侧根发达,主要分布在地表浅层,且吸收地表水,不破坏耕地土壤;树冠宽阔、分枝旺盛、叶大厚实、光滑无毛,可连杆带叶采收,更适合规模化、产业化利用。

(2)繁育工厂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叶培2.0”组培快繁技术,经过继代、生根、炼苗3个阶段,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杂交构树“科构101”无纺布容器优质组培苗,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品种认定。

(3)种植标准化。在杂交构树适宜种植区,按照“施足底肥、深翻土地、起垄覆膜、水肥一体”技术规程,在平原、沟坝等条件好的地方,每亩种植700株左右;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区、丘陵、台地每亩种植1 000株左右。

(4)采加机械化。当植株生长到1米左右时,离地10—20厘米连杆带叶全株采收。平原、沟坝、滩地可选用大型青贮收割机,缓坡丘陵、台地可用中小型青贮收割机,山区坡地可用背负式割灌机。

(5)养殖科学化。杂交构树可以加工成鲜绿料、发酵料、粉末料、颗粒料等。配制畜禽无抗全价饲料,用于生态健康养殖。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或沼气化后还田作为肥料,有效解决了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协调好饲草体系、种畜体系、疫情体系和加工流通体系,生产优质的构树饲料源肉、蛋、奶,打造安全健康精品和特色商业品牌。

4 因地制宜,带贫益贫 4.1 带贫模式

各地因地制宜,涌现出多种构树扶贫模式;通过种养一体、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让贫困群众从发展杂交构树产业中获利增收,产生了明显的带贫效果。

(1)自主种植模式。广西河池市针对有一定土地面积的贫困户,由当地构树产业公司垫付苗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预付500元/亩收购定金给贫困户,定价500元/吨回收构树饲料,分3年收回苗款的方式,鼓励贫困户持续种植,自主脱贫。

(2)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河南兰考县引导、鼓励贫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入股构树种植企业。农户入股第一年,获得土地流转租金900元/亩;从第二年开始,每亩地每年增加分红(收益的15%)。这种模式既缓解了企业经济压力,又促进了贫困农户收入。同时,县政府搭建“育-种-饲-养”产业化平台,种植杂交构树2万亩。其中,实施的“构香鸡”产业扶贫项目,带动2 8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 100元以上。

(3)进入公司务工模式。山东菏泽市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入构树企业从事土地整理、温室驯化、构树种植、田间管理、饲料加工、肉牛养殖,使贫困人口获取工资收入。在企业的带动下,贫困户以资金零投入、收入零风险和就业零距离(“三零”)参与“林-料-畜”一体化养牛产业,获得租金、薪金和股金(“三金”)收入。山东菏泽市高庄镇以此模式种植杂交构树3 000多亩,带动当地200户贫困户脱贫、1 200户农户致富。

(4)种植养殖联动模式。河南太康县鼓励贫困户“种植+养殖”模式联动发展,扶持贫困户构树种养一体化。种养一体化的贫困户每生产1吨构树饲料既可享受到国家“粮改饲”青贮饲料60元的奖补,还可享受县里青贮1吨构树饲料200元的奖补。“种植+养殖”联动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走上构树脱贫致富的路子。太康县政府设立杂交构树产业扶贫基金,支持企业打通全产业链和市场渠道,通过“贷羊还羊”模式,鼓励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养殖”联动发展,利用河滩地种植5 800亩杂交构树,580户2 300人因此实现稳定脱贫。

4.2 广西环江县杂交构树科技扶贫示范

201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项目组选择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村,开展了杂交构树“林-料-畜”一体化产业扶贫示范工程。

(1)杂交构树种植效益。在70亩峰丛洼地的撂荒地种植杂交构树,前2年青贮发酵料年平均亩产为5.535吨,按照最低市场价600元/吨,产值为每年3 321元/亩,减去每年投入746.58元/亩,年净收入2 574.42元/亩,远高于此前种植玉米的年产值(900—1 000元/亩)。杂交构树还被推广到水、肥、光照等条件较好的周边地区种植。例如,在广西河池市的宜州区、罗城县、巴马县等,每年能采5—7次,年产量在10吨/亩以上。

(2)环江菜牛养殖效益。环江菜牛为当地品种小黄牛,多数养殖户在牛犊100—150千克大小买进,平均单价3 500元左右,养殖12个月重达300千克以上出栏。添加53%杂交构树发酵料养殖环江菜牛的饲料成本为2 029元/头;加上人工、水电等费用642元/头,则每头牛的养殖成本为2 671元(不包括圈舍建设成本)。当地菜牛活牛市场价36元/千克,一头300千克的菜牛为10 800元,除去牛犊费、养殖费、圈舍费、管理成本等,每头牛至少净收入为3 000元以上,比传统养殖方式每头牛增加了1 000—2 000元的收入。

(3)杂交构树科技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以“科研机构+企业投资+贫困户”的杂交构树扶贫运作模式,仅直接雇工即带动75户300多人脱贫。此外,还培训贫困农民300人次以上,使之获得产业技能,提升自力更生能力,扶贫又扶智,实现“造血”式扶贫。

5 存在问题,建议意见 5.1 存在问题

构树扶贫工程暨杂交构树产业,在种苗繁育、采收加工、种养结合、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扶贫效果明显。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4个方面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构树扶贫工程在各地受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有的省份重视程度高,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但也有些地方不能及时、全面、正确、系统得到产业导向、扶贫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出现不敢尝试或缺少规划布局、仓促上马的两个极端。

(2)科研攻关不足。因为是新兴产业,杂交构树及其产业化技术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远远滞后于其他传统作物。杂交构树品种单一、专用农机具缺乏、规模化饲料利用技术亟待开发、高值化综合开发技术不足等都制约了杂交构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指导,导致杂交构树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标准不一、力度不够、效率不高。因此,造成了种苗选择、采收加工、饲喂等环节出现使用野生构树和扦插苗、采收加工设备故障率偏高、饲喂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4)产业链不健全。从全国情况看,目前还缺乏较大规模、专门从事杂交构树产业发展,并融种苗培育、种植、加工、终端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从而也使得杂交构树产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没能很好体现出来。有的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的研判和对接不够,没有充分挖掘本地和对接外部市场对构树饲料的大量需求。

5.2 意见建议

(1)加强宣传推广,抓好规划布局。建议成立中国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相关协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组织,建立杂交构树科技、产业、政策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为各级政府、企业、从业人员及大众提供权威、全面、系统的产业资讯,指导杂交构树产业扶贫健康快速发展。各地应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明确适宜种植区域和规模,因地制宜制定杂交构树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将杂交构树扶贫产业项目纳入乡村振兴等项目库管理。在杂交构树重点用作蛋白饲料的基础上,根据生产需求再扩大为:“林-菌”结合(以构树茎叶培养食用菌)、“林-炭”结合(以构树茎干为原材料生产工业活性炭和医用活性炭),以及杂交构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加强杂交构树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关,进一步夯实科技基础。协调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加强联合攻关,系统开展重大难题突破和产业化集成技术开发。重点研究构树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培育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的专用新品种,做好升级换代储备。研发杂交构树采收加工专用农机具,特别是适合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具。开发大规模生物菌酶发酵技术、干燥脱水加工等饲料加工和贮存工艺。解析杂交构树饲料养殖产生优质肉、蛋、奶的形成机理。同时,布局杂交构树在食用、药用、造纸、工业原料、生态绿化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开发,巩固杂交构树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成效和在乡村振兴中的牵引作用。

(3)加大科技转化平台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杂交构树产业全链条大数据信息平台,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数据信息收集和追踪、回馈。制定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编制杂交构树产业化系列技术指南和操作手册,加强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充分调动地方科研教育机构和县级农林牧管理站的技术力量,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指导和服务。按照国家标准网平台已发布的杂交构树饲料饲喂畜禽、水产等标准,为当地的畜牧养殖企业提供构树饲料配比菜单,指导企业科学养殖。

(4)强化部门协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合力打造杂交构树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建议: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全国杂交构树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相关重大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②财政部协同国家税务、金融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扶持和鼓励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并参照光伏产业基金扶持模式,研究设立杂交构树产业发展基金等扶持措施。③科学技术部将发展杂交构树产业相关科技问题研究列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大课题,并对相关重要成果给予奖励。④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进一步明确可以用于杂交构树种植的土地范围,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进一步明确将杂交构树列入生态治理和国土绿化行动优选树种,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杂交构树在生态治理和国土绿化中应用推广。⑥国家标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同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制定、发布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杂交构树产业的相关国家标准。⑦地方各级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制定本地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努力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积极开拓产地和销售市场,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打造融杂交构树培育、种植、加工、终端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杂交构树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李慧.我国将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光明日报, 2014-12-25(10).
[2]
沈世华.狠抓构树扶贫工程"三品".农民日报, 2018-07-13(06).
[3]
沈世华, 彭献军, 段瑞, 等. 科技引领创新产业助力扶贫——杂交构树扶贫工程在山东菏泽的成效与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9): 979-986.
[4]
高永伟. 构树扶贫大有可为. 中国扶贫, 2020, 369(7): 77-80.
[5]
贺春禄. 蒋剑春:推广杂交构树是中国产业扶贫新途径.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 (4): 16-20.
[6]
贺春禄, 谭一泓. 中国杂交构树精准扶贫: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 (4): 12-15.
[7]
肖琳芳. 中科创构:中国杂交构树产业的助推者.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 275(7): 70-71.
[8]
司丙文, 徐文财, 郭江鹏, 等. 杂交构树青贮对杜寒杂交肉羊生产性能、血清指标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7): 1424-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