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进展
    
Data Information: Progress of Strategy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Category B)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先导专项”)是按照2010年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精神,发挥建制化优势,组织院属单位优势科技力量,前瞻部署、共同实施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是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 和“两加快一努力” 要求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先导专项包括前瞻战略科技专项(A类先导专项)、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B类先导专项)和攻坚专项(C类先导专项)3类。其中,B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以期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

①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②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1 基本情况

“率先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优秀人才队伍,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布局,累计部署“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等B类先导专项44项(表 1)。截至2021年11月,在研B类先导专项共计21项。

表 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一览表 Table 1 List of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B),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 专项组织管理

中国科学院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不断优化B类先导专项的组织管理,深化推动“放管服”改革。通过加强科学选题和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成果宣传等,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加强科学选题,严格遴选、科学论证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围绕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中的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等科技战略重点,聚焦把握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范式,加强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布局,促进跨所、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开展科学选题。

通过广泛征求建议、充分交流研讨,遴选出有望取得重大原始突破的研究方向,组织相关领域方向的优势科研团队开展攻关。为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使得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设置了明确的年龄和比例要求,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牵头承担科研任务。

为更加有效地组织队伍、凝练科研目标,一般先期设立培育项目。统筹考虑实际情况,结合年度经费总量,研究提出拟设立专项的年度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开展策划遴选工作。原则上拟设立B类先导专项的立项建议方案都要进行国际同行专家咨询评议。

2.2 创新管理模式,切实推进落实“放管服”

按照《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坚持放管结合。在加强B类先导专项制度建设、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实施质量和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落实“放管服”改革。

B类先导专项强调并突出领衔科学家(专项负责人)负责制。领衔科学家负责专项的总体协调与组织实施,拥有专项科研规划和管理权、课题研究方向设置调整与经费调控权、工作绩效激励权等。

动态调整是专项能够顺利实施,按时完成节点任务的重要保障措施。在B类先导专项实施过程中,参照中期评估绩效考核、专项内部工作检查结果和专家咨询意见,对科研经费、人员队伍、研究方向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及时、科学、高效的动态调整。

同时,结合国家关于重大科技项目相关管理改革的要求及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优化、简化专项立项评审、年度审核、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的程序和步骤。完善“财务责任专家”制度,简化预算编制和下放预算调剂权限,设置提取奖励经费比例,对B类先导专项全面试行经费“包干制”等政策,破除科研管理的“繁文缛节”,提升经费使用效能,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2.3 构建“小核心、大网络”,推动交叉融合

B类先导专项内部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工作会,总结研究进展、编写年度工作报告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等,以促进专项内部各合作方的交流与协作,保障专项的实施。此外,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每年组织1次B类先导专项年度工作会,以了解各专项的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专项之间的交流和评估。同时,根据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前沿的新变化、新进展,以及专项的实际需要,推动专项之间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B类先导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及其“升级版”——“脑认知与类脑智能研究”,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加强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和类脑智能研究2个新领域方向的支持;联合18个院内单位、23个院外高校和医院,汇聚138位正高级科研骨干,持续向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领域广度和深度方向进军,为我国牵头“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奠定了基础。B类先导专项“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研发的高效率、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助力B类先导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创下当时量子通信安全传输的世界纪录并荣获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4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主办了《B类先导动态季报》(内刊)。该内刊是B类先导专项成果宣传发布的平台,汇总报道B类先导专项的重大成果进展和创新管理举措,以及B类先导专项相关的国际科技发展动态。《B类先导动态季报》每个季度刊发1次,设置了“亮点成果”“大师视角”“荣誉奖励”“专项管理”“学术交流”和“国际动态” 6个固定栏目。截至2021年11月,《 B类先导动态季报》共发布30期。《 B类先导动态季报》同时上传到中国科学院官网,为公众提供了解B类先导专项进展、动态、成果,以及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发展的窗口,从而扩大了B类先导专项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强了B类先导专项的过程管理和成果宣传,加快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取得的成效 3.1 发挥“先导”作用,支撑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1)B类先导专项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先导”作用,通过前瞻性研究布局先行一步,推动国家战略层面相关重大项目的设立。例如:在B类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上,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启动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贺信;B类先导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研究工作为推动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提供了科学基础;B类先导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和“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推动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立项,相应2个重大项目已于2021年启动实施;B类先导专项“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和“结构与功能导向的新物质创制”等推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物态调控”和“催化科学”等重点专项的立项,相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于2020—2021年陆续启动实施。

(2)凝聚了科研队伍,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奠定基础。在研的B类先导专项基本维持约6 000人的科研队伍,凝聚了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领域最优势的科研力量。通过B类先导专项的实施,也造就了一批顶尖学者,2015—2019年B类先导专项科研团队中产生了31位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B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的科研队伍在“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这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成为主力军;B类先导专项“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关键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演变过程及机制”“植物特化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定向发育调控”“功能导向的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超常环境下系统力学问题研究与验证”“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为承担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做出人才队伍准备。

3.2 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和“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入选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新年贺词;首次在固体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入选美国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125周年纪念论文集,这是中国本土唯一入选该文集的研究成果;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束缚态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相关文章被Web of Science列为领域内前0.1% 的前沿热点文章;首次人工合成石墨炔,实现零价金属原子催化的突破,引领了催化领域的变革性创新,超过18个国家的科研团队跟进研究;首次提出“单原子催化”入选美国化学会2016年度化学化工领域“十大科研成果“;创建世界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在“人造生命”领域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难题,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个克隆猴“华华”先后诞生,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丹尼索瓦人化石,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入选Science的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首次发现了非对称路径660千米间断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410千米及660千米间断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为地幔对流模式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和“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分别入选2016年和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完成3次深渊科考,这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创制多种新型“石墨烯类”二维原子晶体材料,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准控制的石墨烯纳米结构折叠,研制出高温高强块体非晶合金新材料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10帕瓦激光放大输出,被Science列为自激光发明以来在激光脉冲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第5个里程碑式进展,而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入选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21年5月28日,中国“人造太阳”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6月24日,自主研制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实现零下273.14摄氏度(距离绝对零度只差0.01摄氏度)极低温的连续稳定工作,原型机最低温度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7月22日,Nature封面文章报道了基于激光尾场加速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辐射放大原理验证方面的突破,同时在Nature、Science等多个学术期刊被专栏报道,被评价为激光尾波场领域“自2004年‘梦之束’以来的又一里程碑”;10月,利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取得行星科学新认识的多项研究成果,先后发表3篇论文在Nature上、1篇论文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4 未来展望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国科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定向性、体系化基础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更高目标组织和推进B类先导专项;通过“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的努力,实现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成果产出的全面跃升。以B类先导专项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方向布局,必将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作出重大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