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发展与创新科学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
杨玉良
Preface: Develop and Innovate Science Education,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YANG Yuliang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科学教育的质量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提升我国本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尤为迫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途径,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沃土的重要责任,关乎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发展与创新科学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关注人才培养工作。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在革命时期就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进入21世纪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看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工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为我们明确了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推进科学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我国科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相比,我国当前在科学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例如:我国青少年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对科学相关的职业期望较低;我国科学教育内容存在科学课程结构设置缺少整体性,科学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恰当,求解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科学课程内容与前沿科技发展脱节,与人文教育缺乏互动和有效融合;科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态度;科学教育生态的协同发展与促进机制有待深化等。这些不足与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学部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不仅要发挥作为科技“国家队”的学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更要发挥创新人才培养、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文化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普教育委”)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之一,负责组织和领导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建设工作;其职能之一就是要开展我国高素质和创新人才教育战略的咨询研究等工作。2018年,科普教育委设立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院士咨询项目。由杨玉良院士牵头,科普教育委共18位院士参加,研究支撑工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团队具体承担。该项目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战略的整体架构及重点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不足,以及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严重短缺和专业素养严重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创新科学教育教师培养途径、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推动科技成果向教育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等赋能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针对其“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的定位,特遴选该咨询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健康发展,促进该领域学术交流。

是以为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202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