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库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城县恒丰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内蒙古生原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北龙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需求,围绕退化天然草地改良、牧草资源筛选和栽培技术、微生物菌剂筛选和牧草加工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发了退化草地“休-轮- 调-补”快速恢复技术体系,草地生产力提高50%—100%,优质牧草比例提高1—3倍;引进世界各地苜蓿、燕麦、甜高粱等优质牧草资源进行筛选,并配套研发了苜蓿密植、燕麦一季双收等高产栽培技术,实现高寒地区苜蓿亩产干草500千克、燕麦亩产干草1 000千克;研制出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等系列青贮复合微生物菌剂,并研发了针对苜蓿、燕麦、甜高粱、青贮玉米等的配套加工技术,饲喂后牛羊饲料转化率提高了13.4%,平均增重提高11.8%;构建了生态草牧业理论体系,组织在《科学通报》出版专辑2期。
退化天然草地快速恢复技术在内蒙古、河北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53万亩;人工草地高产栽培技术在内蒙古、河北、贵州等地累计推广面积33.42万亩;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库伦旗等地加工添加微生物菌剂的青贮饲草11.4万吨,有效减少了饲草霉变损失,延长了保存期,提高了饲草利用率,解决了牛羊冬春季节青贮饲料不足问题,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47亿元。上述相关技术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成套技术应用,并得到了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等领导高度关注,支撑呼伦贝尔农垦确定了“十四五”期间“由农转牧、以牧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
![]() |
方精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团队负责人,草牧业理论体系创建和政策建议。 |
![]() |
景海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团队协调人,草牧业技术成果转化,牧草资源筛选与育种。 |
![]() |
张文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牧草栽培技术研发。 |
![]() |
潘庆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草地恢复改良技术研发。 |
![]() |
钟瑾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菌剂研发与草加工。 |
![]() |
高树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草牧业理论与政策研究。 |
![]() |
刘智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牧草育种和栽培。 |
![]() |
胡兆民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贡献:草牧业示范推广。 |
![]() |
匡廷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要贡献:牧草光合效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