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党组(以下简称“院党组”)2020年冬季扩大会议和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院党组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中国科学院党组2021年夏季扩大会议上,院党组进一步从战略层面对“国家事”“国家责”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深入讨论,强调中国科学院应该做的“国家事”、应该担的“国家责”,主要体现在“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 3个方面。这些要求在全院得到了广泛认同,形成了普遍共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按照院党组战略部署,自觉与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要求对标对表,结合理化所实际积极谋划并推动贯彻落实,进一步明晰理化所应该聚焦的领域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做强长板,抢占科技制高点。
1 直面问题挑战,科学研判发展新方位“十三五”期间,理化所秉持院党组赋予的使命定位,持续巩固“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低温科学与工程”“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三大优势领域,重点建设“仿生超浸润界面科学与技术”领域,大力培育“特种功能材料与生物医用技术交叉”体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次研制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百瓦级系列氦低温制冷机和千瓦级大型氦低温制冷机,攻克了从液氢、液氦到超流氦温区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深海浮力材料、极低温基准等方面攻克了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空心玻璃微球成功应用于“深海勇士”号等深海载人潜器,打破国外垄断。极低温区基准级测温技术实现了我国“零”的突破。实现了大型低温、降解塑料等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高和更迫切的需求。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战略研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为全面实现“四个率先”打下决定性基础的“五年”;更是理化所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向国际一流研究所迈进的第一个“五年”。
在总结经验与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要求相比,理化所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明显差距:①面对国家战略需求,领域领军人才略显不足;②重大工程化项目组织实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③科研创新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们既要总结经验与成绩,看到优势与特色,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也要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从而找准理化所发展方位,更好服务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目前,理化所“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在分析当前国家发展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事”“国家责”,凝练了一批科技战略重点和前瞻部署方向;在人才队伍、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守正创新,明确了新的发展方位。
理化所将继续秉持院党组赋予的使命定位,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事”“国家责”,以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为重要抓手,致力发展低温科学与工程,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国家战略资源、能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开展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仿生超浸润界面科学应用基础研究,为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颠覆性技术提供源头创新。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持续产生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最终把理化所建设成为国防领域的特色研发基地、国家重要战略支撑机构、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
2 恪守使命定位,认真谋划发展新目标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理念,已在理化所上下形成普遍共识。理化所将依照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作为衡量“国家事”“国家责”的标准,进一步确定发展新目标,聚焦主责主业,做强优势长板,打造专业领域的“国家队”。理化所将紧密围绕自身优势,推进科教融合和学科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集聚创新要素,完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实现“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积极承担和做好“国家事”。
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突出、优先发展的位置。基础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的立院之本,也是中国科学院的根基和优势所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争取战略主动,基础研究都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源动力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理化所将按照院党组关于基础研究的定位和布局要求,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兼顾面向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转变过去的选题方式与科研组织模式,践行新的科技价值导向,尽快实现从“在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认真思考并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仿生界面、光化学转换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提出仿生界面的物理机制新理论,从分子水平揭示限域空间中界面与物质、界面与外场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和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出新一代光(电)催化全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推动太阳能光催化转换的实际应用。建成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仿生界面科学研发高地,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低温制冷等战略必争领域,找准国家重大需求与最紧急、最紧迫的科技问题,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骨干引领和关键作用,计划攻克数十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领域制高点。建成3—5项具有显著效益和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显著提升理化所创新能力和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科学院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3 聚焦职责使命,努力服务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理化所继续恪守作为专业领域“国家队”的使命定位,围绕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国防安全等方面重大需求,重点聚焦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和国家重要领域急迫需求的“燃眉之急”进行积极布局,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强院内外协同攻关,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和战略技术储备。
先进固体激光技术具有重大战略应用价值。理化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先进激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采用自主创新方案,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理化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相关领域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以系统集成为牵引,激光器件为核心,关键材料为基础的创新发展链,为解决国家“燃眉之急”提供重要支撑。
低温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要战略支撑,在稀有气体资源保障、空间探索、量子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领域占据必不可少的地位。理化所对标稀有气体资源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空间探索、量子科技等“国家事”,主动“揭榜挂帅”,勇担低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家责”,打通关键的“堵点”“痛点”“断点”,进一步突破低温前沿制冷技术,为国家战略资源、能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以解决该领域的“心腹之患”。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重大任务中,理化所聚焦塑料污染治理全球性社会问题,服务国家“禁塑”战略,积极开发新一代可生物降解塑料,提升我国降解塑料竞争力,为解决全国“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和有效科技供给。
同时,强化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双碳”目标、重大疾病诊疗、量子基准等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基础前沿交叉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大幅提升源头供给能力,有效发挥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
4 加强政策保障,积极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坚持“科学谋划、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统筹资源、稳中求进”,加强项目、人才、平台、资金等资源要素集聚整合,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顺利实施。加快探索构建与战略任务相适应的科技评价制度与激励政策,引导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入到攻关任务中。
4.1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障理化所高质量发展,推进党建工作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做到同频同振。持续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党组织要强化政治功能,加强对重大问题重要事项的政治把关,积极发挥参与决策、推动发展、监督保障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始终把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研究所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四强”党支部,通过设立冠名突击队等,发挥党组织在重大任务中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4.2 推进科研体系重塑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重大改革举措,坚持“先定事后定人”原则,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理化所主攻方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为支撑,做强长板,补足短板。重点组建低温工程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仿生界面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打破现有单位间的组织壁垒,联合院内外优势单位构建完整创新链,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队伍,引领我国相关领域发展。
4.3 打造建制化新范式针对理化所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任务,推行“行政指挥线”“科技指挥线”“党建思想线”三线并行管理模式和“两总”工作机制,实行项目总指挥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加强工程化项目的管理架构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目标导向,人、财、物密切配合,深化质量管理,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4.4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产业转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体制机制。对于基础研究领域,组织建立灵活小团队,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实行长周期考核制度;对于高技术开发领域,建立重大任务牵引的协同攻关团队,采用工程化管理模式;对于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资本运作方案和与地方政府、行业用户会商机制,实施产业化激励和股权激励政策。
4.5 打造高端人才高地结合国家和院各类人才计划、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重大科技任务实施等,围绕理化所主攻方向全面选拔任用优秀青年科技骨干,不拘一格培养和引进一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精尖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并给予绩效保底支持;努力产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突破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统筹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
[1] |
侯建国. 聚焦重点谋发展, 凝心聚力抓落实, 努力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在2021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上的讲话. (2021-08-23)[2021-09-16]. https://zzb.ustc.edu.cn/2021/1001/c27514a524620/pagem.htm.
|
[2] |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召开基础研究工作会议部署新时期加强全院基础研究工作. (2021-11-05)[2022-01-05]. https://www.cas.cn/yw/202111/t20211106_481291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