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心理学系 北京 100049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心理学研究人类意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以及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1]。心理学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作为心理学专业领域的“国家队”,必须心系“国家事”,勇担“国家责”,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1 心理学的“国家事”: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心理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心理健康需求日趋突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专章强调“促进心理健康”。2016年12月,我国第一份心理健康服务的国家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出。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15个专项行动中,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位列第5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4处明确提到加强心理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讲话中,多次提到要重视群众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快速转型期和疫情常态化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人们心理状态的失衡,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心理所2019年2月22日发布我国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引起中央有关部门、主要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调研数据显示:2%—3% 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74% 的人认为获得心理服务“不便利” [2]。最近一次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约16.6% 的居民在一生中发生过至少一种精神障碍疾病[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疫情发展和防控成效不仅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也影响政府信任、人际信任、风险沟通、经济信心、消费行为、社会心态等社会心理行为,亟待完善和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4]。
心理学的“国家事”,就是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和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心理学的“国家责”:阐释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研发有效干预技术手段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是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影响,大力推进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基础研究,是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相关心理问题的前提,也是研发新型有效心理健康干预和促进技术的基础[5]。只有结合中国实际,开展坚实的基础研究,才能为我国建立有针对性心理健康工作方案、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最终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坚实支撑。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面临城镇化、老龄化、数智化等现状所带来的独特心理问题。对我国不同人群生命全周期心理健康状态实施监测、评估、干预和促进,是实现全民健康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尚缺乏在概念、内涵和形式上均适用于我国文化和人群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干预技术和方法。因此,亟待加强心理学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不同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测评标准、心理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体系,形成完备的国民心理健康状态国家级数据库。
心理学研究,应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加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总目标,不仅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同时也要针对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现状,开展中国特色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这就是心理学的“国家责”。
3 心理学的“国家队”:推进落实“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心理所是心理学专业领域的“国家队”。心理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心理所人秉承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科学理性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心理健康、社会心理、脑与认知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研究方面,心理所在国内开创了自然语言理解的人工智能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激素递质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应激诱发行为的生物学机制,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人类自适应产生式学习”研究成果为智能学习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
应用研究方面,心理所“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研究成果成为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试用教材,推广至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HB5520-1980飞机座舱红光照明基本技术要求”研究解决了国产飞机座舱夜航照明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标准彩色测试图”研究为彩色电视提供了当时最佳的测试手段,1990年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2010年,心理所作为第二单位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微表情识别方法”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一等奖。
重大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心理所作为“国家队”义不容辞的任务。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心理所立即开展了动物行为监测研究,探索地震预测的影响因素[6];2003年“非典”时期开展疫情风险认知及社会心理行为研究,在小汤山医院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实施心理干预;2008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系统部署灾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开展灾后心理创伤及干预的系统研究,时至今日心理援助工作仍然在当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建言献策、一线服务、科普宣传、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统筹推进,心理所主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发挥科教融合优势,荣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充分发挥了心理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前瞻性咨询研究并指导社会实践,是心理所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库的积极作为。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所积极行动,组织队伍开展研究。心理所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总体框架、评估和指标体系,被多个试点地区采纳;完成“心理健康素养”指标研发,被“健康中国行动”采纳并将该指标作为“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考核指标中的第一项结果性指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与起草多份心理服务文件,探索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社会心理服务研究成果运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7年以来在内蒙古库伦旗持续开展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心理服务点,将心理疏导应用到矛盾纠纷化解、社会关系修复之中,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做出有益探索和积极示范。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心理学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基础研究方面,多处于国际“跟跑”状态,在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开展中国特色心理学研究方面仍需加强;服务社会方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系统性问题仍待进一步明确,亟待建设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工程应用方面,仍待突破心理服务的技术及应用重点和难点,建立相关国家标准与规范,培养适应需求的心理服务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当下和未来,心理学研究仍需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在聚焦前沿科学问题的同时也要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在提高国民心理素养与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不可替代的“国家队”力量。
心理所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视是否承担“国家责”及职责履行成效的标准。
4 相关政策建议与举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定位,由国家支持、主要从事一般科研主体无意或无法开展的高投入、高风险、大团队、长周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力量,是国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包括高科技民企)等优势力量的集合与协同” [7]。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肯定中国科学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8]。为了继续保持中国科学院在心理学、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发挥多学科、建制化优势,强化心理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文章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
4.1 做强心理学“国家队”,推动重点实验室体系改革1984年,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竞争,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30余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领域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重点实验室体系改革,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根据国家新形势发展而推动相关学科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体系十分重要。目前,我国亟待建设一个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对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口健康需求的同时,引领我国心理健康研究迈入国际学术前沿行列。同时,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继续加强心理学“国家队”的党建工作,着力解决制约创新活力、影响科研效率的各种问题,强化科研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引领。
4.2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科学研究应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推动科学与技术创新。心理学既要挑战国际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形成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产出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也要结合民众实际需求,以促进民众健康和社会和谐为基石,更好地服务于民、惠利于民。
心理所的科学研究,已初现“一体两翼”布局。我们仍将以基础研究为“主体”,推动产出原创成果;以服务社会和工程应用为“两翼”,满足国家和民众重大实际需求。这既是心理学学科特色的体现,也是响应国家重大关切和需求的合理布局。心理所还应准确地把握国际前沿新趋势,如: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脑机接口研究、数字健康等,做强新“长板”、开辟新赛道,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争取“换道超车”。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创新人才队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竞争力,要聚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优秀人才,培养能担当重大创新任务的杰出人才,培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生力量。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正进行多层面深度交叉融合,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基础研究、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等各领域的高端人才都有极大需求。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提供的各种资源,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构建全维度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形成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的科学制度导向,让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驱动合力。心理所将建立稳定支持和精准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培养和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以全面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
4.4 全面推进选题机制和组织模式改革,拓展新形势下科技合作,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要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应着力打造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建设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支撑服务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并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对现有科技力量进行系统布局、优化整合,打造新时代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选题机制上,心理所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中最紧迫的科技问题和世界前沿的科学难题,加快改进完善科研选题导向举措,引导科研人员明确主攻方向;在组织模式上,按照建制化科研要求,解决科研力量分散的问题,充分利用承担相关重大任务、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等举措,积极推动课题组群等多团队协同合作,加快打造“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新型研究组织。
4.5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科学研究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高水平科技咨询建议。心理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此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心理所是我国心理学高水平科技智库的代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研究支撑中心”的依托单位。心理所将着力加强重大选题策划,打造系列高端智库品牌活动,对高水平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提供持续支持,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更高质量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5 结束语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了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荣使命。在过去的岁月中,伴着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中国心理学迅猛发展,在为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生活方面贡献了自己的独特力量,心理所也始终发挥着服务国家和学科引领的作用。瞄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心理所将继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了,我们的现代化目标也就达到了[10]。毋庸置疑,心理所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胡理、刘斌、刘晨、刘勋、许炜、王力等提供的意见建议。[1] |
张侃.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1: 1.
|
[2] |
傅小兰, 张侃, 陈雪峰, 等. 心理健康蓝皮书: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15-43.
|
[3] |
Huang Y 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3): 211-224. DOI:10.1016/S2215-0366(18)30511-X |
[4] |
陈雪峰, 傅小兰. 抗击疫情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3): 256-263. |
[5] |
王亮, 隋南, 王力, 等. 心理健康问题基础研究和干预技术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1): 1171-1186. |
[6]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史编撰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5-76.
|
[7] |
肖小溪, 李晓轩. 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3): 1-7. |
[8] |
贾宝余, 王建芳, 王君婷.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6): 544-552. |
[9] |
闫金定.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 科技导报, 2021, 39(3): 113-122. |
[10] |
胡敏.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1-10-20)[2021-11-23]. http://www.71.cn/2021/1020/114624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