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速览(2023年4—5月)
CSTR  32128.14.CASbulletin.20230606005
Policy Overview (April–May, 2023)

以发布时间为序

4月12日,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在物质科学、核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实现原创引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教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80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 0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5% 以上。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重点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突破,主导产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营造全球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科学技术部)

4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网络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IPv6+”等创新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点行业“IPv6+”融合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包括:技术创新取得显著突破;产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持续增强;重点行业应用成效凸显;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并将于9月1日起施行。该法旨在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分为7章,包括总则、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共63条。

(来源:生态环境部)

5月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体系,加快补齐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短板,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和利用处置能力,兼顾提升新污染物、新兴固体废物等环境治理能力,推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通过国家技术中心、6个区域技术中心和20个区域处置中心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利用处置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管理决策技术支撑能力,为全国危险废物特别是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提供托底保障与引领示范。

(来源:生态环境部)

5月8日,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发布实施T/CA STEM 1010—2023《科技创新政策评估规范》团体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对象、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程序等内容,适用于各类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活动,包括政策预评估(事前评估)、实施进展评估(事中评估)和后评估(事后评估)等,适用于委托、组织、实施、应用和管理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相关机构、组织和人员。其他领域的政策评估可参照使用。

(来源: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5月17日,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包括: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来源:科学技术部)

据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该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国家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

(来源:中国政府网)

5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健全成果项目库和企业需求库,完善赋智对接平台体系,遴选一批优质的科技成果评价和转移转化机构,推动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到中小企业落地转化;开展不少于30场赋智“深度行”活动,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围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成果转化服务格局,促进中小企业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形成闭环激励机制,构建成果“常态化”汇聚、供需“精准化”对接、服务“体系化”布局的创新生态,实现成果价值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5月26日,科学技术部发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相关法律为基础,以问题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细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履职尽责,科学、严谨、高效地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②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推动建立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机制。③明晰管理界限,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关键环节管控,在坚决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切实放开。④实现制度实施的可及性,在行政许可、备案、安全审查各个环节完善程序性规定,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具体措施,依法依规保障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来源:科学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