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引才咨政创新  打造大湾区思想新高地——大湾区科学论坛回顾与展望
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     
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 广州 511466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不断前行。文章深入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进展与成就,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水平论坛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实践案例,提出以高水平论坛为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科学论坛    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    
CSTR  32128.14.CASbulletin.20240907003
Creating a new source of ideas by promoting intellectual exchange, talent attraction, policy consult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Forum
Secretariat of 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Forum     
Science Center of Lingshan Forum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1466, China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foremost priority for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strategic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rrently,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is focused on building a modern, globally competitive industrial system, advancing towards the goal of becoming a world-class bay area and a globally leading city clust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 depth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BA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amines associated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based on this, elucid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level forums in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high-level forum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Key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Foru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视察广东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产业基础。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进展和成就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不断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体系、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广东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中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实现了“五连冠”;全省的研发经费支出达到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39%,有效发明专利量、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2名。

① 2024年1月23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01-23)[2024-09-09]. 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4/4341/post_4341257.html#45.

1.1 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加强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2家国家实验室为引领,10家省级实验室为骨干,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6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为支撑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1]。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充分利用横琴、前海、南沙等重要合作平台,深化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具体而言,横琴已布局建设了31家各类创新平台,前海汇聚了125家创新载体,南沙成功打造了132家高端创新平台,三地的科技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共享

②“粤省情”发布《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 (2024-02-20)[2024-09-09]. https://www.ceweekly.cn/area/guangdong/2024/0220/436989.html.

1.2 关键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粤港澳三地当前正积极打造核心技术发源地,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以及实施“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强芯工程”、工业软件、新一代通信、储能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例如,“麒麟”系列高端芯片已成功实现自主化规模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等技术产品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设立了国家与地方协同建设的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推动了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正加速推进的新型储能在建项目数量已达到100个,总投资规模高达2290亿元。另外,广东地区凭借自身完善的储能电池产业链支撑,已建设成为储能电池产业及配套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

1.3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壮大

粤港澳大湾区还积极构建由多种创新创业要素组成的科技孵化育成生态体系,加速科技型企业孵化和成长。当前,大湾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及新材料产业;独角兽企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精准定位“缝隙市场”,建立了在细分垂直领域的显著的优势。据悉,广东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9座城市。其中,仅深圳就有754家,占比超过全省一半;广州和东莞市数量分列全省第2和第3位。

2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创新人才供需失衡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源泉与核心支撑。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目前仍面临着一定科技人才供需错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高端创新人才供需缺口较大。据《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人才流动趋势白皮书》统计,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对于硕士学历层次的人才需求占比达到30%,而实际的人才供给比例却仅能满足19%的需求。同样地,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博士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的需求占比为2%,但供给占比仅为1%,这反映了在高端科技人才领域同样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②空间上的科技人才分布不均。“广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高端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优质人才,而其他地市则深受虹吸效应的影响,难以形成突破。③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创新人才流动不足。粤港澳三地由于制度和政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人才在湾区内的顺畅流动。

③ 展动力人才集团重磅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人才流动趋势白皮书》. (2020-06-19).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006/19/WS5eec6bc1a31027ab2a8d11a0.html.

2.2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众多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范围内发明专利的有效量达到了499.1万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67.2万件,占比高达13.5%。粤港澳大湾区尽管科研成果丰硕,但转化率偏低,这主要源于2个方面:①当前科研活动大多是计划与制度导向,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全程参与尚显不足。②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了成果转化运营的效率与效能[2]

④《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发布. (2023-05-2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75371.htm

2.3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尚需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的机制建设仍需完善。香港拥有一众全球顶级学府,在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优势突出,但自身在科技产业配套不完善,企业的科技创新占比不高。同时,虽然香港在国际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方面的优势,但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撑也存在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3]。广州坐拥丰富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平台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仍需加强自身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深圳则以其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优越的创新生态及强大的产业化能力著称,但仍需建设更多高质量科研机构及前瞻性科研平台,以提升自身在高科技研发领域的驱动力[4]

3 高水平论坛对于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3.1 国内外高水平论坛举办的意义和效果

达沃斯论坛,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成立的,以基金会形式运营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国际会议组织。达沃斯论坛坚持打造高端化的品牌,以时代热点和当下最受关注的问题作为议题,设立专门的智力机构,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管理事务,已成为共同管理国际社会事务、促进全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和组织结构。达沃斯论坛自1971年发起以来,举办水平日渐提高,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论坛”的美誉。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定位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北京科创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服务于科学、技术、产品、市场全链条。中关村论坛主要由政府主办,国家有关部委深度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常态化办会,全年全方位服务的形式,形成多区域联动的常态化活跃氛围;为中国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加速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供了重要平台。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于2018年在上海发起,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进行高端对话的重要平台。通过论坛的建设,为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引进了世界顶尖的人才、项目,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带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纵观国内外,高水平论坛的举办不仅有利于探讨重点领域的社会经济话题、充分交流前沿科学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加强海内外跨区域的联动,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今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升级,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打造一个为本地科技产业带来活力的高水平论坛,为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高水平论坛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1)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举办高水平论坛,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具有显著作用。论坛举办期间,全球各地的顶尖科技人才集聚湾区,就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前沿话题开展研讨,能有效激发创新思维与活力。此外,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高端科技人才也可以以参加论坛为契机,深入湾区各地,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将国际先进经验引入粤港澳大湾区,催生及深化各类交流与合作。

(2)有助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形成依赖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资金等多方要素的紧密互动与正向激励。通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产业发展,高水平论坛作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平台,能联动不同领域力量,开展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深度对话,将有助于构建全球创新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技发展催生新产业、实现科技强国愿景提供有力支撑。

(3)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高水平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一个汇聚学术界、产业界、金融界、科技界的高端人才的平台,通过与会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湾区未来发展,可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助于凝聚各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力量,形成科技资源网络。同时,通过拓展国内外合作关系网,吸引全球优质资源集聚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同市场,逐步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4 以高水平论坛促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例 4.1 大湾区科学论坛简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作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于2021年发起了大湾区科学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2届论坛。依靠高端化、前沿化和国际化的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科学技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论坛品牌之一。

2021年12月11—13日,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于在广州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论坛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以“1+6+1”的模式举办了1场全体大会、6场分论坛和1场“湾区科创峰会”特色活动。论坛吸引了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国科研、企业和产业界学者相聚在线下线上,共同探讨科学发展及前沿热点。

2023年5月20—23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按照“1+15”的模式设置召开了1场主论坛全体大会、15场分论坛。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形式举办,3000余人参会,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领导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知名科学家、行业专家及港澳地区与国际知名组织机构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等。30余位国际组织及中外科学家代表通过视频形式祝贺论坛的召开。

实践表明,大湾区科学论坛不仅是科学家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国际舞台,也是增进科学共识、激发创新机制的重要平台。论坛作为沟通各方的纽带,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且包容的科研环境,推动国际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同时,论坛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与多边机制,为各国提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政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

4.2 聚智引才咨政创新,积极打造科技达沃斯 4.2.1 聚智谋远,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深度服务大湾区科学事业的战略发展,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咨委”)于2022年9月成立。战咨委由20余位内地和港澳知名院士专家担任委员。战咨委的成立,为大湾区科学论坛建设高水平智库与自身的科学决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目前已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数字地球协会(ISDE)、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知名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入选2023年度国家公园国家创新联盟增选成员,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充分发挥聚智引领作用。

此外,秘书处积极推动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灵山科学大讲堂”品牌科普活动,内容覆盖半导体材料、清洁能源、大数据生态监测、青年科学家培养等;白春礼、丘成桐、姚期智、钟南山、卢煜明等院士专家,授课解惑。“灵山科学大讲堂”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关注,持续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进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4.2.2 筑巢引凤,持续促进人才培养

秘书处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积极推动高端人才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例如,推动梁振英、白春礼亲临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为近800名师生作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的科普讲座;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参观指导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推动地方大科学装置建设;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与深圳市宝安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等机构围绕医疗影像开展合作交流;推动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科曼(Daniel Kammen)与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交流。一系列活动让粤港澳大湾区更好与国际科技要素接轨,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新动能。

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人才中心建设,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设置了职业教育分论坛,旨在推动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排头兵。此外,秘书处还积极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协合作,承办“南沙科普大讲堂”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和家长打造科学、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为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提升储备力量。

4.2.3 咨政调研,提升服务决策水平

秘书处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发挥智库作用,多次向相关部门呈报科技决策参考。截至目前,秘书处已围绕粤港澳科技创新、南沙科学城建设等重要议题报送20余份科技决策参考。目前已有数篇决策参考获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批示。白春礼领导的“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成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一书,因其深刻见解与重要价值,被中国“一带一路”网正式纳入其资源库中,成为该领域内权威参考资料之一[5]。同时,秘书处组织参会嘉宾在《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发布嘉宾发言摘编,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4.2.4 汇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融合

秘书处充分发挥论坛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1+9+2+X”的战略布局,即以论坛作为核心平台,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更多地区,加快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目前,秘书处已深入走进湾区的“9+2”城市,取得积极成效。除粤港澳大湾区外,秘书处还到访西藏、河北、云南、海南、陕西、新疆等地开展深度交流,交流促进了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协同合作。此外,秘书处还举办了河套深圳园区说明交流会等系列政策解读活动,强化了论坛在联通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

秘书处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进一步聚焦科技前沿领域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秘书处搜集了200余项技术成果与产业化项目,建立信息化项目库,形成“科淘网”,并推动仿生鹰眼、半导体等先进技术在大湾区的落地应用。此外,依托广东援藏机制,秘书处积极推动高原生态农业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落地;通过组织项目路演等方式,引导和驱动优质创新要素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为发展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助力。

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永久会址选址于广州南沙明珠湾灵山岛尖,规划占地约10万平方米,布局了学术交流中心、科技馆及一系列完善的配套设施。预计该永久会址将于2025年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它将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的璀璨舞台,吸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团队与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并汇聚于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大湾区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5 政策建议:以高水平论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5.1 强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

强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领先地位起决定性作用。为此,①需强化政府引领角色,深化大湾区科技人才发展蓝图规划,完善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优化人才结构以增强整体实力。②需高标准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并强化服务保障。③注重培养富有创造力的青年科学家,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共同构筑科技创新人才的坚固高地。

为加快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的密切交流,秘书处将继续深化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的合作,共同营造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的人才发展环境,以吸引各类人才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各展其才,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5.2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通道。因此,应构建一个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①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资助高校的研发项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探索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②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③以基金会的形式灵活运营,充分发挥知名科学家的带动与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基础、原创成果得以在金融服务的支撑下加快转化。

为更好地发挥论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作用,秘书处将努力推动全球优秀科研成果向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转化与转移,引导更多高质量的产业资源导入粤港澳大湾区。同时,秘书处将积极探索科技产业基金建设的路径,发挥科技金融的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一个融合产学研的新生态体系。

5.3 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

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①统筹协同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在政策制定、风险共担和利益互惠机制、机构及职能部门协同方面发力,深化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协同创新、共同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发起大科学计划,提升整体创新能力。②推动完善开放共享管理制度,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非涉密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并创新跨境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

未来,秘书处将持续强化与WIPO、ISDE、TNC等知名国际组织的合作,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核心议题,以科学基础设施为定位,依托永久会址推动国际科学组织落户湾区,打造国际组织承载区及科学家社区,以吸引分散在全球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等资源向湾区聚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发挥创新“磁场效应”,为全球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统计局. 广东社会统计年鉴-2023.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Guangdong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uangdong So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23.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23. (in Chinese)
[2]
范晔.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研究. 学术论坛, 2023, 46(3): 44-54.
Fan Y.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cademic Forum, 2023, 46(3): 44-54. (in Chinese)
[3]
张旭寒, 刘洋, 罗梦思, 等.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14): 69-77.
Zhang X H, Liu Y, Luo M S, et al. "Dual-circul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23, 43(14): 69-77. (in Chinese)
[4]
隋广军, 石佑启, 申明浩, 等.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 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4.
Sui G J, Shi Y Q, Shen M H, et al.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23).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24. (in Chinese)
[5]
白春礼, 姚檀栋, 聂晓伟, 等.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Bai C L, Yao T D, Nie X W, et al. The Report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23.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