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社会各个层面,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深刻改变社会组织结构、经济运行逻辑与治理范式。面向未来社会,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制度、伦理、经济与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站在这一变革的关键节点,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塑造机制与调控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实现新质生产力跃升、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全球技术治理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正由“技术突破”迈向“社会融入”新阶段,急需构建前瞻性制度体系、健全治理规则、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实现技术发展与社会可持续的深度耦合。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刊》策划组织“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专题,系统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结构、治理机制、经济模式与国际格局的多维影响,汇聚社会、政策、科技、经济等跨学科专家,形成理论探索与政策研判并重、技术视角与社会关切兼顾的研究合力,本专题收录文章共9篇,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系统性讨论:
(1)社会秩序新构。剖析人工智能对社会稳定、公共伦理与国家治理的影响逻辑,强调主动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秩序的制度设计与文化基础,包括《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秩序》《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就业及收入的影响分析》等研究。
(2)治理体系重塑。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治理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兼具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制度创新路径,涵盖《开放治理与创新方向规制:推进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机制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安全与国际治理合作框架探究》等文章,提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则建构思路。
(3)资源要素优化。聚焦数据、资本与制度等关键要素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支持与制约作用,如《我国AI训练数据生产流通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风投业如何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好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推进AI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跨越发展:机理、问题与策略》,为我国构建高效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路径建议。
(4)全球战略协同。分析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与合作新格局,研究美欧监管博弈、中国的突围策略与多边治理规则的构建路径,相关研究包括《中国如何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超越技术竞争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美欧人工智能监管合作、分歧及中国战略突围的“机会窗口”》,强调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把握机遇、塑造规则的必要性。
专题文章从理论建构、制度设计、风险治理到战略布局,系统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演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双向互动,展现了多学科融合、多维度推进的研究新趋势。期待通过专题的探讨,为我国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塑造未来社会的深层逻辑、完善前瞻性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国在全球智能文明的演进中由参与者迈向引领者的战略转型。专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指导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