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
DOI: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459-464
查看/发表评论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HTML
←前一篇   |   后一篇→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下载全文
新院士主要科技成就(二十六)
摘要
图/表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本文已被:浏览 2341次   下载 2470次
    
中文摘要: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出生于湖北汉口。196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60年代初参与了配位络合催化作用的基础研究。70年代在专著中系统阐述了配位催化原理。80年代初参加了固氮酶催化作用的研究,应用量子化学近似计算方法对分子氮、乙炔和环丙烯等底物在固氮酶原子簇活性中心的多核络合活化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为Kim-Rees模型固氮酶活口M-簇笼新见解的提出提供了一个重要论据。在丙烯选择(氨)氧化研究中,采用原位化学捕获方法,深入研究了副产物形成机理,并为主反应历程提供了全面的光谱学证据。对
中文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科技成就
Abstract:
keywords: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O641.1    文献标志码:
基金项目:
引用文本:
.新院士主要科技成就(二十六)[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459-464.
.[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98,(6):459-464.
 
 
您是第34745144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