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8.08.0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8):838-845
查看/发表评论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HTML
←前一篇   |   后一篇→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下载全文
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
马克平1, 朱敏2, 纪力强3, 马俊才4, 郭庆华1, 欧阳志云5, 朱丽1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4.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Establishing China Infrastructure for Big Biodiversity Data
MA Keping1, ZHU Min2, JI Liqiang3, MA Juncai4, GUO Qinghua1, OUYANG Zhiyun5, ZHU Li1
(1.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2.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4, China;3.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4.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5.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摘要
图/表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本文已被:浏览 4410次   下载 6085次
投稿时间:2018-08-12    
中文摘要: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将包括基于宏观与微观生物生态数据协同整合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模型模拟运算库,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源数据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以及数据集成应用的方法,实现古生物化石数据与遗传组学数据、生理与性状数据、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跨学科数据融合,与地理、气象、遥感、环境、国民经济等跨领域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共享数据集或栅格化图集。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多源生物多样性数据集的挖掘和利用,构建开放开源的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处理利用的通用接口,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包括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标准化、可视化服务,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
中文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大数据  生态安全  数据共享  数据挖掘  决策支持
Abstract:
keywords: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朱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纪力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郭庆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朱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Author NameAffiliation
MA Kep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ZHU Min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4, China 
JI Liqia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MA Juncai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GUO Qinghua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OUYANG Zhiyun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ZHU Li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引用文本:
马克平,朱敏,纪力强,马俊才,郭庆华,欧阳志云,朱丽.中国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8):838-845.
MA Keping,ZHU Min,JI Liqiang,MA Juncai,GUO Qinghua,OUYANG Zhiyun,ZHU Li.Establishing China Infrastructure for Big Biodiversity Data[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8,33(8):838-845.
 
 
您是第39758301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