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中文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谢爱红.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4):379.

作者
谢爱红

中文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文摘要
        该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10月,1997年4月被批准被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7年4月被科技部批准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期。
         该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10月,1997年4月被批准被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7年4月被科技部批准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期。
         实验室以冰冻圈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揭示冰冻圈形成、演化的过程与规律,认知冰冻圈变化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和反馈,提出应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实验室通过对冰冻圈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过程、机理的观测与研究,揭示冰冻圈自身的各种特性、相关过程和演化规律,深化冰冻圈过程和机理研究;研究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认知冰冻圈的气候、水资源和生态效应,冰冻圈灾害以及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等。主要有冰冻圈过程研究、冰冻圈环境记录研究、冰冻圈与气候、冰冻圈与水和生态以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对策综合评估等五个主要方面。
         实验室从2001—2007年间共承担科研任务168项,国家级(科技部和基金委)项目74项,中科院项目36项。2006年新争取科研经费3 363万元,其中,科技部基础性项目“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主持经费2 320万元;2007年新争取科研经费5 439万元,“973”项目“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主持经费2 891万元。
         实验室7年来获得科技类的奖项:国家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近7年发表论文663篇,其中SCI论文251篇(国外176篇),出版专著12部,获专利5项。2001—2005年间论文检索已被SCI期刊引用339次,引用期刊60种,特别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实验室文献12篇。曾于2005、2007年举办两次国际会议,于2005、2006年协办两次国际会议。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2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人,博士生导师16人,45岁以下人员占76%,中科院院士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6人,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中科院创新团队1个,7人在国际学术组织刊物任职。
         实验室7年中培养出博士后9人、博士32人、硕士24人,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博士后在站人员4人,在读博士生48人、硕士生33人。
         实验室主任:秦大河院士
         实验室学术指导:施雅风院士
         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国栋院士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谢爱红 供稿)
  • 下载PDF
  • 发表/查看评论
  • 当期文章
  • 作者登录
  • Email Alert
  • Rss订阅
作者简介
 
 
您是第35566481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