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秦大河院士:“无冰的夏天”不是好事
秦大河院士:“无冰的夏天”不是好事
发布时间:2019-04-0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秦大河
点击数量:1497次

全球变暖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现在越来越暖。这种状况在一小部分地区可能带来正面效应,但在绝大多数地区,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以不利影响为主。这一结论,科学家们小心求证了百多年。

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

根据气象记录,上世纪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不断上升。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冰冻圈在退缩,海平面在上升,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变暖进一步加剧,其中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尤为显著。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01年到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约0.89℃。

2018年是IPCC成立30周年。30年来,IPCC组织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系统给出了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结论,代表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应对的主流认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肯定人类活动会影响气候变化,并用大量论据证明: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变暖,致使灾害丛生、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增加。

IPCC评估报告历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直接或间接推进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1990年第一次评估报告指出,观测到的增温主要归因于自然变化。那个时候,我们还只是稍微觉察出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结论是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来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给出了总结。

5年后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指出,有明显的证据可以检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是我们说的上班下班,而是指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温室气体、化学物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从而造成全球变暖。

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通过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大部分增暖可能(66%以上的可能性)归因于人类活动。

又过了6年,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概率是90%以上。

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的可信度是95%以上。

不久前刚刚通过的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升温1.5℃的影响和适应路径。我们相信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有更多更新的进展,请大家拭目以待。

北冰洋陷入“死亡漩涡”?

2018年,夏季极端高温肆虐全球。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虽然很难简单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但从长期来看,极端高温和降水增多这一趋势,无疑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表平均温度每升高1℃,空气中的水汽含量约增加7%。从概率上讲,降雨量会增加,降水区域也会变化,有些地方的降水量大增造成洪涝,干旱的地方可能更加干旱,还会导致台风强度加大、加强。

我是做冰冻圈研究的,冰冻圈如何变化?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显著缩小。上世纪70年代,北冰洋海冰的范围是1000万到1200万平方公里。根据国际雪冰资料中心的数据,今年8月15日,北冰洋海冰范围是570万平方公里;9月15日达到最低,约为420万平方公里。海冰范围减少,会大大影响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天气、气候。无论是冬季寒潮,还是夏季强降水等灾害,可能都与此有关。

北冰洋海冰的冰量(体积)也在不断减小。北冰洋海冰冰量每年9月份最小、3月份最大,2017年9月冰量减少到约4000立方公里,而1979年9月为16000立方公里,海冰冰量38年减少了75%。

美国国际雪冰数据中心的专家马克·斯莱兹将这种减少称为“死亡漩涡”: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正在呈螺旋状下滑,一旦越过临界点便无可挽回。我们很可能在有生之年会在北极看到一个彻底无冰的夏天。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除了加剧温度上升之外,海冰大范围减少还会影响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天气和气候,冬季的极冷天气、夏季的强降水、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的增加,都会受到影响。

北极冰量的不断减少,也带来北极航道的开放问题。2017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北冰洋中部公海面积很少,约280万平方公里。全球变暖,使得北冰洋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都会有所开拓。若全球温度再进一步升高,夏季整个北冰洋没有海冰,中央航道也会开通。这将大大便利各国的物资运输,同时在地缘政治方面带来更多问题。

再来看看人口。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人口迅速增加。现在中国是近14亿人口,全世界是74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增多将带来更多的资源消耗。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环境的足迹遍布全球,环境问题也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各国的全球性问题。除了南极洲、青藏高原及某些人迹罕至的偏僻地区外,全球都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使人类无限扩张自己的领地,造成生态破坏、物种栖息地减小,带来资源消耗加剧、生存空间紧张……

层出不穷的新化学物质和材料问世,给环境造成了难以消除的污染,其中很多是不可逆的。比如,现在70%的深海鱼类身体中含有塑料的微粒,深海鱼安全吗?也不安全。

因此,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要通力合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科研究要互相交叉。同时,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全人类要通力合作,政府也要担当重任。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76276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