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汪克强等:自觉担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使命
汪克强等:自觉担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使命
发布时间:2019-06-1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克强 甘泉
点击数量:1342次

欣悉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的《百名院士谈建设科技强国》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作为参与该书编写组织工作的编务人员,我们欣慰之余,感悟良多,受益良多。

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到改革开放之初进入“科学的春天”,从20世纪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21世纪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事业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不断前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加快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现“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领先”的发展势头,成就举世瞩目。

另一方面,与新时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事业大而不强、成果产出量多质低、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的矛盾突出,迫切要求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中高端科技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高水平的战略支撑。同时,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创新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及时作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和一系列战略部署。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提振了全民族的创新自信。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更为此深受鼓舞、倍觉振奋,同时也深感使命崇高光荣、任务艰巨繁重。积极参与编写《百名院士谈建设科技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正是院士群体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二

参与本书编写的100多位院士中,既有我国主要科技领域德高望重的将帅领军人才,也有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年轻新锐人才;既有造诣深厚、视野宏阔、思维深邃的战略科学家,也有在各自领域深耕细耘、成就卓荦的科技专家。收到撰稿邀请后,院士们在从事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挤出时间组织研讨,认真思考和撰稿;有的院士在紧张的出访、出差行程中,甚至在住院治病的情况下,仍坚持撰稿。院士们对科技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投入、科学严实的作风,令我们一次又一次深受教育和感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该书中,院士们紧扣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新时代重大命题,着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立足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结合本领域科技发展和自身科研实践,谈体会,话感悟,析长短,发幽微,谋战略,献对策,内容广泛涉及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科技布局、政策措施等科技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总体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院士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也是本书创新思想和学术贡献的亮点。

一是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院士们从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要求出发,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深入分析了主要领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为我国选择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和路径、确定重点科技布局等,提供了许多科学、前瞻、及时、权威的决策依据,对当前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准确把握。院士们以冷静理性、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长期科研工作的深入了解,客观分析了我国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优势、短板和存在的问题,把脉精准,评价公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更多直面不足,直陈问题。这对前段时期关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非理性认识,无疑是非常及时的“正本纠偏”;对当前学风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浮夸倾向,也是一剂有效的“清醒剂”,难能可贵,弥足珍惜。

三是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深长呼唤。基础研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也是当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性瓶颈。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院士们从提高认识到稳定支持、从凝练前沿科学问题到强化学科交叉融通、从人才稳定培养到学术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提出建议,呼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上夯实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础。

四是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关注。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院士们从基础教育改革、青年人才培养、人才计划、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风和科研道德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既有为解决当前科技队伍和人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开出的“灵丹妙药”,也有着眼长远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锦囊妙计”,还饱含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五是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的热切期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以制度、文化和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院士们结合科研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所见所闻,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特别就当前科技界甚至社会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复杂问题、深层次问题等,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三

建设科技强国是关乎国运的伟大事业,也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百名院士谈建设科技强国》选题策划时,正值美国以“中兴事件”为借口挑起中美贸易争端之初;该书的组稿编写,则处于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贸易谈判一波三折的艰难时期;而到其出版面世,美对我贸易摩擦已经向科技领域延展,演化为日益明显和强烈的科技遏制和封锁。如何客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应对这一事态发展及其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就成为院士们在本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实际上,美国对我国科技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遏制由来已久。最近一个时期,更密集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从立法、技术管控、设备出口、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等方面,打压我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企图纠集西方一些国家,联合封锁对我国的科技合作,阻碍我国创新发展步伐。一时间,“科技脱钩”“科技冷战”呼之欲出,“凛冬现象”“寒蝉效应”扩散蔓延,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

在本书中,院士们从不同领域、以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考量。一方面,大家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快速提升,但与欧美等科技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一些重大创新领域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诸多“心腹之患”“肘腋之痛”和“燃眉之急”,需要在开放合作中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美对我科技遏制是由其国家战略利益决定的,确保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绝对优势,是其作为守成大国应对崛起大国的根本战略支点,这一政策取向短期内难以逆转。我们要认清形势、打消幻想,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因此,既要坚定不移推进自主创新,也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合作,双管齐下,统筹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主大计者,当执简而御繁;谋全局者,宜深思而远虑。要从根本上突破美对我国的科技遏制和封锁,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面临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美国的科技遏制将促使我们知痛而后醒,知耻而后勇,知落后而反思,知不足而发奋。通过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只争朝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更多科技创新制高点,牢牢把握开放合作主动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面对《百名院士谈建设科技强国》一书,开卷展读,字里行间流淌着丰沛的创新智慧,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掩卷沉思,扑面而来的是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迎难而上的时代担当。有了这样一种创新报国的赤诚和担当,我国科技创新这个引擎一定会生生不息、持续强劲,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0226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