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院刊热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2-20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作者:陈锡康等
点击数量:12334次

作者:陈锡康  杨翠红  鲍勤  祝坤福  王会娟  姜青言  汪寿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于武汉暴发以来,目前已蔓延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涉及25个国家。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北京时间2020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当前,世界上已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行了暂时取消来往航班、一定期限内限制中国人入境等限制措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信息,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已有累计确诊病例37198例,累计死亡病例811例,现有疑似病例28942例;此外,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37190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8183人。此次疫情的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疫情的发生和快速蔓延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本文分析疫情对我国短期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对202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初步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 短期内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快速蔓延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对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重点行业的冲击相对较为严重,且本次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很大差别。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第三、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到6.0%,为历史性新低;同时,外部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增速下滑。这与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GDP高速增长、世界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背景完全不同。在这一背景下,疫情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

1.1 产业层面

(1)疫情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多个城市封城封路,物流停止,机场、高铁等运行班次大幅减少。据交通运输部消息,2020年2月3日(春运第25天,农历正月初十)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192.8万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日下降86.6%。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59.6万人次,下降86.1%;道路发送旅客992万人次,下降86.7%;水路发送旅客7.2万人次,下降93.4%;民航发送旅客34.0万人次,下降81.6%。2020年1月10日—2月3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2.9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30.3%。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94亿人次,下降21.2%;道路发送旅客10.51亿人次,下降31.8%;水路发送旅客1609.4万人次,下降41.6%;民航发送旅客3516.0万人次,下降22.5%。

(2)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期间各类聚餐大幅减少,人群密集场所关停,大量餐厅、饭店停止营业,备菜存货被低价甩卖。据商务部监测,2019年2月4—10日(除夕—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同期势必严重萎缩。

(3)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旅游行业也遭受重创——各地主要旅游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交通受到限制,居民终止出行计划。回顾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旅游业收入必然大幅下滑。

(4)疫情对文化娱乐行业的影响。文化娱乐行业方面,2020年电影行业春节档票房收入非常惨淡。春节档7天票房在全年票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元,占全年票房642.66亿元的9%。根据2019年春节档票房推算,2020年春节档原本预计总票房近70亿元,其中大年初一票房预售近3亿元。但是受疫情冲击,2020年春节档7部主要影片宣布撤档,不少大型院线也均选择暂停营业。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仅181万元,而2019年同期票房高达14.58亿元。

(5)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受春节假期延长,节后复工难度加大,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条传导等因素的影响,疫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截至2020年1月20日,采购经理调查结果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有所放缓。从以上数据看出,在疫情暴发之前,制造业PMI指数已经处于临界点,如果疫情在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对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影响将逐步传递至制造业,影响制造业的增长,需要持续关注。

1.2 需求层面

短期内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最大。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各地隔离措施陆续出台,疫情严重地区出现了极端的“封城”措施。受到对疫情恐慌心理的影响,人们外出活动的频率明显下降,消费意愿严重不足。2020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预计将出现较大幅度萎缩,疫情严重地区的消费将受到沉重打击。

从消费类型来看,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和娱乐业等具备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的服务型消费受到直接冲击,其受影响程度大于产品类消费;必需品类(如食品饮料、中西药品、日常用品等)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网上购物、订餐、娱乐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十分活跃,线上消费增长将一定程度上代替线下消费。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只是抑制短期消费需求释放,并未改变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总体趋势。随着疫情消散,消费将会大幅回升。

疫情对投资的影响相对有限,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态势并没有改变。进出口方面,受到部分经济体的疫情管控措施以及国际社会对疫情的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国际合作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疫情的快速蔓延对外贸企业开工生产产生较大影响。2020年2月3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很多外贸企业正在积极恢复产能,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在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减负助力。

1.3 区域层面

疫情对湖北省等重点疫区的经济和就业将产生较为持续的冲击,但对其他地区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较为有限。需要高度重视疫情对经济系统薄弱环节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节后生产重启和持续经营所产生的重要冲击。这些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就可能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2 疫情对我国2020年全年经济影响有限

针对本次疫情,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重大部署,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防控疫情传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联防联控,共同打响疫情阻击战。国际社会对我国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并纷纷表达对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与支持。

2.1 基准情景下的经济增长预测

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强力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支持,我们预期疫情能在短时间内(第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基准情景),疫情对2020年全年和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

在疫情能在第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的基准情景下,我们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预测如下:总体来看,我国短期的经济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预计第1季度我国GDP增速会跌破“5.0%”,甚至可能跌破“3.5%”,但第2—4季度我国经济将加速发展,预计全年GDP增长速度将维持在5.5-5.8%!

我们判断疫情在全年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1) 针对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较为严重冲击,中央和地方各级地政府出台了许多经济政策以缓解疫情的不利影响,这些政策有望降低疫情的负面冲击。宏观政策层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都有所增加,加强了“逆周期”调节。例如,2020年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不仅提供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而且引导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一步下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

(2)尽管疫情对大多数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负向冲击,但也对一些行业产生了正向拉动作用,如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等。此外,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疫情发生期间被抑制的消费、投资等需求将被释放,从而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反弹。

(3)虽然WHO将此次疫情列为PHEIC,但对中国防控疫情充满信心。根据WHO《国际卫生条例(2005)》,在WHO发布为PHEIC后,可根据第49条规定的程序随时撤销,并应在公布3个月后自动失效。如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控制,预期国际社会对疫情的防控将会逐步解除,我国的外贸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此外,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正是我国经济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短板”,补齐“短板”能够有效提高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为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2.2 悲观情景下的经济增长预测

当然,此次疫情的防控形势比较复杂,也有可能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比,此次疫情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已经远远超过“非典”时期。“非典”疫情在2002年底—2003年1月于广东暴发,之后2—4月扩散至全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直到5—6月才逐步得到控制,持续时间约8个月。虽然目前我们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力度和措施、对外联络等与“非典”时期已有很大不同,但确实不能排除疫情持续到第二季度的可能性。为此,考虑设立悲观情景,即预计疫情将在2020年5月基本结束。

在悲观情景下,对第1季度和第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很大,我们预计均会跌破“4.0%”,但第3、4季度经济会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

3 政策建议

为有效对冲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冲击,预防经济的较大幅度下滑,缓解失业压力,亟待对疫情影响开展科学的评估,全面系统地梳理疫情导致的经济系统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统筹协调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的产业政策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确保各部门的经济政策共同发力、聚焦使力、着力于根本,更好地发挥各种政策的协同效应,舒缓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5点政策建议。

(1)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稳定人员队伍。苏州等地区已经出台若干措施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希望更多地区尽快出台支持措施。

(2)对疫情期间受影响比较严重的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建议进一步实行定向的税收减免措施,以部分抵扣其亏损额度,保证后续发展。

(3)针对短期内疫情对生产和外贸的冲击,有效做好应急政策,包括减免租金、减税降费、放松贸易信贷支持。

(4)加强信息公开,有效传达经济政策的意图,做到信息透明,并接受舆论监督,更好地引导预期和信心。

(5)要着眼长远,借机推进经济系统各项制度的完善。例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更加有效的普惠医疗卫生体制,以及推进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等。

 

陈锡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投入产出协会会士,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名誉理事长。研究领域:经济预测、宏观经济与产业经济、数量经济模型。

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领域主编,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研究领域:经济分析与预测、政策模拟与仿真、系统工程。

(本文已于2020年2月13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网站预发表,将在近期正式刊出)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56678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