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破除“唯论文”倾向
发布时间:2020-04-0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天星
点击数量:1296次
“唯论文”等“四唯”问题,是当前科技界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亟待治理。但“破四唯”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将国家科技整体工作有效转向“三个面向”总要求,提升科技能力、发挥科技在实现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才是我们制定政策和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无论是现在“破四唯”,还是今后推进的其他改革,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建设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和提升国家科技整体能力为遵循。 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对当前科技界存在的多方面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其中,学术论文作为评价、评审和评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成为作风、学风和价值导向的矛盾焦点之一。根据中央文件精神,2020年初,科技、教育部门针对“唯论文”“SCI至上”发布了相当具体的改进措施。无论是落实中央的意见还是试行有关部门的具体措施,涉及论文的使用和评价等问题,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对论文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和使用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首先,必须尊重论文以及期刊体系是当前国际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最重要载体。这一现状,是学术共同体经过350余年的不断摸索、筛选和改进而形成的,从学术交流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更好的交流系统能够取而代之,这是历史也是现实。第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渐与国际学术界开始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当时相当多的科技领域还处于追赶甚至空白的状态。通过学术期刊这一重要的科技前沿信息载体,我们逐渐了解了国际科技前沿方向,并努力缩小了与科技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同时,也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SCI期刊体系,给我国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国际同行进行评价的渠道,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国内小圈子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三,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论文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中国科技整体水平也逐渐得到世界公认。这些都是论文以及国际学术期刊所发挥的积极历史作用。 现实要求急需满足 当前,中国正进入“强起来”的新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其工作方向也需要根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总要求来确定。学术论文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评价的手段,其未来的功能和作用也必然需要围绕这一总要求展开。 基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形式就是论文,这也是350余年前学术期刊这一科学交流方式诞生后最主要的服务领域。在学术期刊诞生之前,科学家通过通信、会议宣读等形式发现,这种传统的交流系统存在信息不透明、时效性差等劣势。随着世界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汇刊》的创立,学术期刊这一形态逐渐成为世界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交流的最重要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学术成果才是学术期刊的“初心”,只不过随着全球科学事业规模的扩大,体制化、制度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一定的评价手段,“以刊评文”逐渐成为这种转换和替代的最方便途径,由此发展到“唯论文”的评价倾向也许就是必然结果了。基础科研领域最重创新,世界科技前沿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现在倡导要进行“从0到1”的研究正是体现了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基础科研领域需要发表论文,但决定国家基础研究水平的是高质量原创性论文,而不是发表的期刊和论文的数量。 在应用研究以及成果推广应用领域是否就不需要论文呢?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除了论文、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静态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基于科技实力的科技能力,这种能力突出表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实力。在这些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而不是论文应该成为衡量科技实力和科技能力的主要标准。如面对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能否尽快解决诊断、治疗、疫苗等国家急需的方法和手段,是考验衡量我们在医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科技能力的试金石。正如科技部门发布的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建设科技强国,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论文在历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实事求是地根据国家发展新的需求调整论文的使用方法和范围,实事求是地构建与国家需求相一致的科学评价体系。 未来如何行动 凡事都有惯性和路径依赖,破除“唯论文”的倾向,不是短时间内通过一两个文件就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摆脱对论文的依赖,以新的考核体系和办法落实对科技工作“三个面向”的要求,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向指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不断实践总结。 宏观层面,党中央、国务院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近期给出了具体的试行措施,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其中不乏一些反对的声音,较多的体现在“反对一刀切”“没有更好的替代解决方案”等。当然,任何改革一开始都会遭遇阻力,但只要方向正确,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当然,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需要一个不断接受和调适的过程,也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给中观、微观层面留有政策的弹性空间。 中观层面,涉及具体的项目管理、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价等。中观层面向上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落地,向下关系到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和切身利益,应该成为破除“唯论文”政策实践和改进的关键环节。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应实事求是地根据目标、使命和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操作办法和政策,“一所一策、一校一策”,既符合国家宏观的导向方向,又充分考虑在单位内部的落实和运行有效性。 微观层面,每一位科研人员和学者,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科研工作的需求转变,结合自身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做出自己擅长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需要每一位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此次政策实践中,积极建言和推动中观层面的变革。 “唯论文”等“四唯”问题,是当前科技界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亟待治理。但“破四唯”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将国家科技整体工作有效转向“三个面向”总要求,提升科技能力、发挥科技在实现现代化强国中的实际作用,才是我们制定政策和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无论是现在“破四唯”,还是今后推进的其他改革,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建设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和提升国家科技整体能力为遵循。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