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洪德元院士:世界屋脊上的植物志
洪德元院士:世界屋脊上的植物志
发布时间:2020-08-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洪德元
点击数量:1492次

作者洪德元近影。

泛喜马拉雅地区包括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的东北部;东起中国西南部,经缅甸东北部、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北部,西至阿富汗东北部的瓦罕走廊;东西长约25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总面积仅有157万平方公里,但全球8000米以上的高山仅有14座,这里就占10座,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之称,构成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泛喜马拉雅是神奇的生物宝库,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多变、环境复杂,植物多样性分化极为强烈,全球32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里就占有3个。中国被称为“世界花园之母”,而众多著名花卉来自这里。这里的高山花卉堪称世界之最,如多姿多彩的杜鹃花、马先蒿、报春花、龙胆等大属的大部分种类在此生长。根据我们的初步数据,该地区植物物种数约2万,是欧洲的两倍,比美国和加拿大加起来还多。然而,这里大地震和泥石流频发;刀耕火种、过度采挖现象也很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容乐观。

19世纪,英国人在这一地区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存放于英国皇家植物园和博物馆。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人在尼泊尔、美国人在缅甸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中国境内曾有3次大规模植物采集,分别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在西藏、滇西北和川西进行的采集,上世纪30-40年代由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组织的滇西北和川西采集,以及上世纪70-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青藏科考。

泛喜马拉雅地区虽有一些零散的区域性植物志书,包括19世纪80年代的《英属印度植物志》、上世纪80年代的《不丹植物志》和《巴基斯坦植物志》,国内则有1983-1987年的《西藏植物志》和1993-1994年的《横断山区维管植物》,但这些志书不仅零散,而且年代久远、水平高低不一,远不足以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近年,仅在喜马拉雅山东段考察和研究就发现200多个植物新物种。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在上述背景下启动,旨在充分利用现有标本和文献,开展重点地区和空白地区的补充考察和采集,进行总结、集成和提高,完成一部世界上内容最丰富、最有特色的自然地理区的植物志,为整个泛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本底、濒危状况完整数据,为保护世界上最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是植物学领域由中国主导的第一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规模之宏大、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之多,创本领域国际纪录。我们不仅赢得泛喜马拉雅地区的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专家的积极响应,而且吸引英、日、美等国的学者积极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国际著名生物学家雷文(P.Raven)积极为此项目出谋划策。

项目开展10年间,我们对该地区开展了15次大中型野外综合考察、400余次专科专属类的小型考察,采集植物标本9.3万份,拍摄植物照片10万张,获取了该地区珍贵的第一手植物本底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编著了8卷(册)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已由科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与现有的植物志不同,除一般植物志内容外,还包括标本引证、分布地图、模式标本考证和讨论等,还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系统发生基因组学等研究方法和数据,居群生物学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出版后立即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和评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表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传统内容与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和手段紧密结合,代表了植物志的国际最高水平。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伊萨(Ihsan Al-Shehbaz)博士是该项目组重要成员,他曾主持过北美植物志、中美洲植物志、南美洲植物志等十多部植物志中的十字花科的编研。但他认为自己主持编研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十字花科代表了他的最高学术水平,是他最满意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泛喜马拉雅植物志》主编,被国际植物分类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即“恩格勒金质奖章”,是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0702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