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以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新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1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辰 吴沛新
点击数量:1263次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为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之一。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四个面向”既为我国科技发展明确了新坐标,也为我国医学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提出,充分表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定决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卫生健康事业始终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并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下大功夫、真功夫。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技术发挥重大作用,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支撑。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英勇奋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等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医学科学院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病原确证、基因溯源、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核酸检测、患者诊治、药物与疫苗研发、建设方舱医院决策支持等方面多向发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重要领域取得了数个第一。如,率先发现新冠病毒并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确认新冠病毒是本次疫情病原,是首批向全球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机构之一;建成首个新冠肺炎动物模型,对140多种药物和23种疫苗进行评价,突破了疫苗和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技术瓶颈;率先验证病毒经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粪口、结膜等途径的传播能力,为完善诊疗方案提供支撑;率先报道新冠肺炎临床特征、临床过程和危险因素,为诊断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等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实践再次证明,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

当前,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还会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对医学科技创新也将提出更高要求。与之相比,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在医学科技创新的能力与产出、体系与机构、投入与支持等关键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机制和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医学科技创新投入与投向的引导性仍需提升,等等。我国医学科技在总体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离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求我们遵循医学科技创新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国家医学科学院,使各类创新主体有效联动,形成研究领域完整、学科体系完备、转化平台完善的协同创新网络。新时代,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需要有更大的担当。

强布局。健全科研布局,需要整合国家最优医学研究资源,按照国家战略需求,采取“中心+网络”的建设方式,进行优化组合、系统集成,实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管理与政策等重要医学学科领域的全覆盖。将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医学领域国家实验室组建相结合,围绕服务国家目标的重大科技命题持续攻关。同时,坚持开展长周期、高难度研究,培育立于全球医学科技前沿、可承担国家使命的创新战略力量。

创机制。当前,我国医学科技创新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弊端的制约。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要求我们在尊重医学研究特殊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设置合理的医学学术与研究体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在载体平台上下功夫,如构建能够引领统筹国家医学研究大格局的国家级医学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提供战略、业务和组织保障,并能够承担引领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职能。

重投入。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加大投入,这个投入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经济上的投入,还有人才队伍上的投入。应当看到,世界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对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些客观情况要求我们的投入是动态的、连续的。可以设立常态化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重点支持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基础性科研工作,进一步提升医学领域科技投入在国家总体科技投入中的占比。

现在,筑牢人民健康的堤坝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医学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在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引领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作出应有贡献,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作者分别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1920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