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潘永信院士: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潘永信院士: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0-12-09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潘永信
点击数量:1353次

近年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发射等引发了公众对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未来我国行星科学要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环节

行星科学快速发展于上世纪下半叶美欧深空探测。行星科学目前主要聚焦于太阳系内不同天体的研究,包括行星的地表特征、岩浆活动、内部结构与过程、大气和空间环境等。其中搜寻地外宜居环境和生命一直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

行星宜居性是指行星具有支持生命发育的潜力。行星宜居性及演化是行星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其中有很多基础研究和前沿问题亟须搞清楚。只有夯实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才能为深空探测、寻找地外生命、未来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磁场为例,地磁场在保护地球生命(屏蔽太阳风携带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生物导航等方面意义重大。科学家正在形成一个共识,行星磁场既是判断行星内部活动的一个物理场,也是维持行星宜居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对于火星而言,陨石研究和原位探测表明火星早期曾存在磁场、后来消失了,但时间和机制不明,可能是内部热状态演化的结果。火星早期是有大量液态水的,可能是宜居的,火星大气和水逃逸推测与磁场的消失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天问一号”将通过环绕器和巡视器上搭载的多个科学载荷对火星的地形地貌、表层元素分布和矿物组成、次表层结构及水冰、磁场、空间环境和气象等开展科学探测。

同时,科学家将其他行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既从地球出发研究地外行星宜居性,也从对金星和火星等其他行星的探测中,发现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密码。

比如,火星和地球形成时间相当,地球因为有持续的板块运动,30亿年前岩石记录等遗留很少,而火星上可能没有板块运动或有过但很早就停止了,有许多古老的有机质和沉积岩记录,表明火星早期具有支持生命存在的宜居环境。金星的情况又不同,当前金星的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表面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星球处于失控温室效应状态。

现在看来,太阳系是整体进行演化的,行星又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从火星、金星甚至更遥远的星球来审视地球的过去,并帮助预判地球的未来,这是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范式,将不断地取得重要发现和突破。

行星科学的难点和特点

行星科学的特点是学科交叉跨度大,这也是研究的难点。它根植于地球科学和天文学,涉及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同时,行星科学高度依赖深空探测工程和技术,且工程费用大、技术要求高,要获得科学发现和突破,需要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

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刚刚起步,行星科学研究整体水平与欧美相比有明显差距。目前,国内行星科学研究队伍正在快速壮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在国内率先启动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牵头成立了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正在积极推进教育部行星学科建设,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拥有一批中青年行星科学家,组建行星科学研究单元和团队,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已开设行星科学课程,以培养行星科学专业人才。

我国行星科学发展的机遇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我国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深空探测发展已有明确的规划和路线图。在月球及以远的深空探测中,嫦娥工程四期正在实施,“天问一号”迈出了火星自主探测的第一步,接下来将探测小行星、执行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探测木星及其卫星(太阳系的巨行星带),未来还要探测太阳系边界。

当前,深空探测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前沿、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结合的产物,推动行星科学研究发展既是机遇也是使命。我国行星科学研究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

除了要从多个视角研讨行星科学的重大问题以及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外,还要瞄准行星科学前沿,凝练好重大科学问题,尽快布局相关的研究项目;大力倡导和推进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融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助力国家深空探测发展。

同时,建议完善跨部门联动联合机制,提前做好深空探测任务和科学目标的顶层设计,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此外,我们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深空探测作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张双虎采访整理)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4232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