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天然气:紧俏背后的战略机遇
天然气:紧俏背后的战略机遇
发布时间:2022-03-2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邹才能
点击数量:1003次

邹才能,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1963年9月生于重庆,198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引领支撑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重大发现。他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推动我国油气勘探从常规向非常规战略转变与突破。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多个国家油气科技攻关项目,在能源资源领域有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21年冬天,欧洲天然气价格一路狂飙,尤其是进入12月之后,涨势更猛。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给欧洲带来一系列冲击。天然气供应紧张并不仅仅出现在欧洲。在中东,由于燃料短缺,有“中东小巴黎”之称的黎巴嫩已遭遇全国性的大规模停电。在亚洲,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掀起天然气抢购潮,助推天然气价格进一步上涨,亚洲天然气价格重要指标JKM曾一天上涨42%,创12年来最大涨幅。

天然气价格为什么能成为2021年除新冠肺炎疫情之外最受关注的重要事件?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会不会由国外波及到国内?在居民生活用气与工业生产需求的双重叠加下,我国的天然气够不够用?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的能源安全?

天然气的地位更加突显

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化石能源,也是全球能源战略竞争的焦点。天然气主要分为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常规天然气聚集在圈闭中,开采方式相对简单;而非常规天然气呈大面积“连续型”分散分布,开采难度要大很多。这其中,页岩气就是典型代表,它们大量储存在页岩的纳米级孔隙中。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美国就是依靠先进的页岩气开采技术,成为全球页岩气开发的领跑者。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和风、光等新能源相比,天然气虽然也属于化石能源,但天然气洁净低碳环保,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远少于其他化石燃料,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天然气在生活使用及安全利用上也具有显著优势。它无毒、易散发,比空气轻,一旦泄漏,会立即向上扩散,不易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因此,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致力于实现碳排放目标的大背景下,天然气的地位更加突显。非常规天然气的发现和开采,给全球能源行业供需格局、开采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带来全方位的重大转变。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页岩气革命,实际上是美国以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对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从而改善美国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自给水平的过程。据美国能源部估算,美国国内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总量约为25万亿立方米。一场页岩气革命,不仅使美国基本实现了“能源独立”,也深刻改变了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与地缘政治形势。1981年美国发现了第一个页岩气田——巴奈特页岩气田。我国页岩气实际上真正开启只有10年左右,2008年有一口井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井是一口150米的浅层取芯井,叫长芯1井,这个井花费很少,井深很浅,但是意义很重大,这150米揭开了我们现在川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真正的面纱。所以我们后来可以进一步来推出和确定,在北面和东面有埋藏更深的页岩气的目的层,这个区域现在实现了工业性的大规模开发。

要找一个气田大概需要3到10年,这还算是比较快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库车克拉2井场,是中国天然气工业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气田。这个气田是2004年投产的,到目前累产了1270亿立方米,可以供1亿家庭使用10年,就是因为有了克拉2井场,我国才开始西气东输工程。克拉2井场发现以后,科技工作者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2020年的产量达到了243亿立方米,发展速度很快,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两个一等奖。

我们还有一项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技术,叫作地下旋转地质导向系统技术。这项技术以前主要由国外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三大公司所掌握,这项技术是对中国封锁的,它只来服务,有时服务一次需要几百万人民币。我们通过搞自主研发完全突破了这项技术,目前国产化率可以达到95%以上,我们的作业费降低了30%,并且可以自主可控。这项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意义非常重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是天然气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天然气消费大国。从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常规储藏的天然气还是非常规储藏的天然气,都需要更多地开发。

我们要生产一些气,还要进口一些气,怎么能够保障我国的应急所需?就需要建地下储气库。中国的储气库地下条件非常复杂,由于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碰撞以后,造成我们整个国家地下地质构造条件非常不好,就像一个大的盘子,摔到地下以后摔碎了,使得我们建库、找库很复杂,非常地难。我们地面条件也很差,地下又很破碎,埋藏又深,所以中国建储气库应该说是世界级难题。目前全国建成的储气库是28座,调峰能力达到165亿立方米。中国石油集团建了23座,调峰能力达到了138亿立方米,中国石油集团是储气库的创新者,也是主要的建设者。我们预测到2035年,如果我们天然气消费量要到6500亿立方米左右,要从百亿立方米级的储气库建成千亿立方米的储气库,才能保证我国天然气用气的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这也是夯实我国能源安全的底气。

天然气要为碳中和发挥作用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3280亿立方米。这么多天然气,要穿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输送到千家万户,工程规模有多大?面对双碳目标的征程,如何让天然气发挥更大作用?

在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迎来了一个战略性的大发展,碳减排是大势所趋,碳中和也成为全球的共识。碳中和就是碳在规定的时间内二氧化碳人为移除和它的排放要抵消,也就是净零排放。中国主动采取了减排二氧化碳的重大战略举措。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大概不到100亿吨,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历年来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不到158吨,跟发达国家相比低很多,远远低于世界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的平均水平210吨。

我国人均天然气消费不足,全球人均消费超过500立方米,我国人均才234立方米。最高的是俄罗斯,人均2800立方米,美国人均超过了2500立方米,应该说中国人均天然气消费是很低的。

在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的定位从过去的桥梁,将成为新能源的最佳伴侣。为什么它是一个伴侣而不是桥梁?是因为它会跟新能源起到一个互相补充的作用,像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可能有季节性的不稳定,需要天然气发电来调节,同时在能源紧张的时候,天然气可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深刻的、系统的转型和调整。煤炭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长远战略储备和兜底的作用。石油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急需的作用,同时它也发挥着从燃料向原料的基础作用。天然气将起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同时它是新能源最佳的伙伴或最佳的伴侣,天然气在未来化石能源消费结构里面占比可能会最大。新能源未来发展将起到保障国家能源战略接替和主力的作用。

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那个时候北京雾很大,不知道雾里面有霾,后来才发现雾里面还有霾。特别是前几年的时候,发现里面PM2.5含量很高。当时在北京和周边省市大力实施“煤改气”工程,我的一个同事一家四口,如果说冬季烧煤大概需要2000元钱,烧气需要4000元钱,但是国家给补贴1000多元钱。因为采取了“煤改气”的重大举措,北京的天然气消费从2001年的不到15%上升到34%。PM2.5细颗粒物从2011年90微克/立方米左右下降到了38微克/立方米。北京城区的空气质量和北京郊区的空气质量取得了历史性的好转,我们在蓝天保卫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天然气助力打赢了蓝天保卫战,也成为美丽中国的使者。天然气未来在整个美丽中国建设中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整个绿色地球也将发挥很重大的作用。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5392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