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凝聚青年力量 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凝聚青年力量 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2-04-1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葛章志
点击数量:847次

视觉中国供图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青年力量的关系已然成为当前知识产权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向新征程,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产权青年人才,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乃至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鞭策和激励青年,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激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而当代青年也正用创新和创造力改变着世界。知识产权与创新先天交织在一起,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愈发成为共识。今年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知识产权与青年: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创新”。近日,我国确立了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青年力量的关系已然成为当前知识产权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向新征程,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产权青年人才,是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乃至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年轻人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吸引人才、激励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就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及其所在单位在科研创新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年轻人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拥有巨大智慧潜力,拥有强大活力与好奇心,拥有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对更美好未来的渴望,他们正重塑着创新方法并推动变革。目前,全球约有18亿年轻人,且未来几年年轻人比例还会增加。如今的年轻人是数字原住民,成长于遍布移动终端和网络互联的环境,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界限已变得模糊,形成了迄今为止最具创新性和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

知识产权制度是直接保护创新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从兴起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其制度史直接体现为法律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正是一代代知识产权青年人才努力奋斗的结果。近现代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凡是知识进步与经济繁荣的国家,无一不是知识产权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无一不是通过激发年轻人的动力、活力和潜力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我国也在整体上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决策:知识产权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也有相应的专项规划。

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和保护年轻人的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客体范围广泛,无论从事艺术、科学还是技术领域的工作,年轻人均可以知识产权作为实现抱负的关键工具。知识产权有力支持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帮助他们将想法变为现实,创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并对周围世界产生积极影响。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均在积极倾听年轻发明家、创造者和企业家的需求,并制订计划和措施,支持他们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创新。

知识产权只有通过转化运用,才能实现市场价值,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此,我国将知识产权服务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之列,加快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试点,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充分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年轻人获取更多的创新收益。近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统筹推进知识产权的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为年轻人保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更加有效、方便的手段和条件。

夯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青年人才基础

当前及未来,尚需进一步激发知识产权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实践动力,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让年轻人与年轻的知识产权事业相互成就。

一是提升知识产权各链条人才能力水平,增强年轻人实践自觉。充分释放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青年的创新动能,引导青年创造更多原创性高价值知识产权。持续开展基于创新全过程、产学研协同的知识产权运营,提升知识产权评估水平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让青年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帮扶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充分践行“全链条服务、服务全链条”理念,鼓励更多青年充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骨干节点和服务网点的力量,助力青年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快速成长并走向高端,分类建设好专利和商标审查队伍、行政裁决人员队伍、调解员队伍、技术调查官队伍、鉴定人队伍等。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转移转化、信息服务、高端智库、学术交流、维权援助等各类知识产权平台布局,促进央地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互补互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搭建更高水平知识产权平台,让年轻人充分施展才华。

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促进年轻人学习成长。除在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等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外,推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自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取得更大范围的实践,形成知识产权人才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化、专门化培养模式,让年轻人有机会历经一贯制、系统性培养。支持有条件高校加快推进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科学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重点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相关高校知识产权二级学院建设,推动央地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研究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着力打造示范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项目,完善项目质量评估机制和成果推广机制,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培训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网络培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以全员轮训促进青年人才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全领域的开放合作,鼓励年轻人对接世界。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国际交流,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国际化青年人才提供锻炼机会,助力青年人才积累经验并提高能力。引导青年加入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和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库,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知识产权涉外教师、青年国际型审查人才、青年国际组织任职人员等国际化人才,推动外派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发展。拓展青年服务涉外企业的渠道,为涉外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国际代理、跨国运营,以及专利纳入国际标准、商标品牌形象境外塑造、地理标志互认互保等提供全面服务。加快国际化青年人才知识更新,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和数据资源共享,鼓励青年参与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投资的国际规则研究,改进多双边知识产权对外谈判、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策略,提升知识产权领域国际话语权,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智慧。

四是营造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强化年轻人机遇意识。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青年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拓展知识产权文化传播渠道,形成覆盖国内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知识产权宣传品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领域和网络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强化监管与执法,加大刑事司法打击力度,缩短维权成本,增强青年群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和能力。坚定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准确把握时代的深刻变化中洞察发展机遇,在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机遇,在借鉴他国发展经验中开拓发展机遇,抢占先机,奋发图强,赢得主动。加强青年人才成长的正向激励,创新知识产权职称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研究员)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7821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