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王国栋院士:打造我国自己的“超级钢”
王国栋院士:打造我国自己的“超级钢”
发布时间:2022-12-2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国栋
点击数量:435次

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高技术项目(863)、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由他领衔的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我国超级钢的研究和开发科研项目,在耐低温、耐高压、耐腐蚀、耐冲击、耐疲劳等高强、特种钢材研发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钢铁是目前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金属材料,高端、特种钢材则是钢铁材料中的明珠。在当今各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中,已不仅仅是总产量的竞争,还有产品结构,尤其是高端特种钢材的生产水平和能力的角逐。而在这方面,恰恰是我国亟待补齐的一块短板。在我国,飞机起落架、高速列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抗辐射的不锈耐热钢管等特种钢材,都曾长期依赖进口。几年前,我国圆珠笔笔头都要依赖进口的现实,至今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96年我国粗钢年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之后20多年,一直雄踞全球首位。然而,作为钢铁生产大国,我们却遇到了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双重尴尬与困扰。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钢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如今,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去产能,钢铁首当其冲,仿佛一夜之间钢铁成了落后材料的代名词。作为昔日的材料霸主之一,钢铁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在产能过剩、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中国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之路究竟在何方?要实现我国钢铁工业以结构优化和质量升级为标志的再次腾飞,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全力推进中高端钢铁材料的研发,打造我国自己的“超级钢”。

好钢是如何炼成的

2018年,我国的钢产量就达到了9亿吨。中国的钢产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钢产量的总和还要多,高铁、汽车、建筑、桥梁,这些大国重器都少不了钢铁的“身影”。中国可以生产几乎所有品种、规格的钢材,到2006年成为钢铁净出口国。这个发展过程,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事业和人民生活提高都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首先要有铁矿石和煤,然后把铁矿石和煤通过焦化和烧结的环节,变成烧结矿和焦炭,然后在高炉里边进行化学反应,变成铁水;铁水出来以后,经过转炉的冶炼、吹氧、去碳、降碳,使碳达到一定的程度,然后经过精炼,把成分进行调整,变成钢水;钢水又经过连铸以后变成钢坯,钢坯经过热轧变成热轧产品;热轧产品再经过冷轧,变成冷轧产品。这时候就得到了各种各样的钢材,比如型材、板材、管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一些钢铁重要性能来进行调整,通过加工过程来提高钢材的性能,这就是控轧控冷技术。

钢材的控轧控冷技术,是指在轧制过程中通过控制加热温度、轧制过程、冷却条件等工艺参数,改善钢材的强度、韧性、焊接性能。而钢铁轧制就是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使钢锭、钢坯在旋转的轧辊间改变形状和性能。在钢铁生产技术中,轧制控制是使粗钢变成高精度、高性能、高效益钢铁产品的一个关键工艺。

我国钢铁轧制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主要通过轧制与冷却过程来控制、改善钢材的性能。改变各种各样的轧制条件,就会改变钢的性能。如果能够把轧制条件控制好,就会得到性能优异的材料。世纪之交新一代钢铁材料的研究中,超级钢的发展也是采用了控轧控冷技术。国外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原来的控轧控冷系统有点问题。这种冷却模式上的研究,如果和金属指标、金属内部材料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可以给调整材料性能提供一个好手段。所以,国际上又开始研究超快速冷却。

钢铁材料研发的未来

自从工业革命爆发后,钢铁生产从作坊生产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钢铁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高耗能、高污染让钢铁企业在人们心中渐渐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给传统的钢铁工业赋能,如今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在材料突破上,2018年,我所在的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2000MPa级汽车用热冲压用高强钢;在液化天然气低温容器用钢上,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材料是9Ni(镍)钢,在保证钢材性能的前提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用5Ni钢做出了9Ni钢的性能,大幅节约了成本。在生产工艺上,研发出薄带连铸、无头轧制等新流程、新工艺,正在向企业转化,可应用于多个重要钢种的生产。

日本新日铁等诸多国际先进钢铁企业都把生产自动化、降低能耗、提高人均产钢量和生产高附加值的“超级钢”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同样是我国钢铁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四个目标:工艺绿色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供给服务化。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工艺、装备、产品、供给,其中工艺是龙头。

工艺绿色化就是减少排放和污染,环境友好,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节省资源和能源,以最低的消耗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比如说减少排放和污染,现在钢铁工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整个行业确实作出了巨大努力,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钢铁生产用水量是很大的,现在中国有的钢铁企业可以做到生产不需要用新水,就把城市的废水和钢厂里的废水加在一块儿处理以后,再循环使用,在不增加一滴新水的情况下,生产1000多万吨钢,得到了世界钢铁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奖。生产过程必须是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装备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就是要通过智能化建设,让装备能自己运行得越来越好。钢铁工业是流程工业,它的控制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的结合和交叉,需要炼铁、炼钢、连铸、轧制专家和信息专家、自动控制专家一起参与。另外行业上也要协调协同,钢铁行业和信息行业以及传感器领域得结合起来。我们的实验室在智能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已经申请到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和企业一起配合完成。

产品高质化。产品的高质化包括两方面:一是现有产品要通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到世界第一;二是领跑性、前沿性的技术要做到世界唯一。做材料研究需要三种能力,第一种是表征和评价,第二种是合成与加工,第三种是计算和建模。国内现在相对来说最薄弱的就是计算和建模,我们将来要抓住计算和建模这个前沿。

供给服务化。有些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是非常活跃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确实做得不错。科研中有这样不好的倾向,那就是不从实践中寻找问题,而是从国外文献中找。这不是不可以,但这都已经是二手的问题。这些已经被研究的问题,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是不是我们具体能碰到的问题呢?无论做哪个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我们的科学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一定要深入到企业和实践中,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再筛选出关键共性问题,上升到理论研究,然后和企业结合转化到生产实践中,科研成果必然会为企业欢迎,转化自然不是问题。供给侧和用户需求侧这种紧密的结合,甚至是融合,融为一体,为技术提高带来巨大的活力,使技术进步有更大提高。

钢铁工业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到今天来说不是夕阳工业,还正在朝阳。只要持续创新,钢铁工业永远是朝阳工业,因为社会在发展,需求在不断被提出来,钢铁的潜力通过新的技术开发会不断地提升。创新任重道远,历史的重任落在中国人的身上,我们责无旁贷。现在中国占全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钢铁产量,中国人要把这件事做好,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善于创新,在世界钢铁工业历史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记。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386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