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发展数据存储产业 带动中国IT产业全球领先
发展数据存储产业 带动中国IT产业全球领先
发布时间:2023-06-27   
   来源:瞭望   作者:魏雨虹
点击数量:411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发展数据存储产业 带动中国IT产业全球领先

➤一个数据中心为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存力和算力、运力应当均衡配置

➤我国数据存储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已基本具备国际竞争力,通过双循环拉动有望成为中国的又一新名片

➤建议提高“存力”中先进存力的比重,适时启动以固态硬盘SSD取代机械硬盘HDD的数据存储革命

➤加大在数据存储产业的战略布局,掌握数字经济竞争主动权

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他表示,数据存储产业将成为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成为新的国际竞争高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数据存储产业发展,加强对此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为掌握数字经济竞争主动权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存力和算力、运力应均衡配置

《瞭望》:数字经济时代,存力的地位与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倪光南: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大战略下,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存储能力(简称“存力”)和信息计算能力(简称“算力”)、网络运载能力(简称“运力”)都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

就存力的产业发展前景而言,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大量应用,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相应地,数据存储产业也将成为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成为新的国际竞争高地。美国将在5年内拨款1100亿美元用于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覆盖“10大关键技术”,其中包括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先进能源等前沿技术并驾齐驱。国家《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它们都离不开数据存储产业的支撑。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中国数据存储产业,抓住科技强国建设的窗口期,从顶层设计到战略布局,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瞭望》:如何看待存力和算力、运力之间的关系?

倪光南:存力和算力、运力共同构成数字基础设施核心底座。存力以数据存储容量为核心,包含性能表现、安全可靠、绿色低碳在内的综合数据存储服务能力,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提高数据汇聚能力的核心根本。一个数据中心为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存力和算力、运力应当均衡配置,不能偏废失调。目前我国算力中心的配置还存在着重算力轻存力的倾向亟待纠正。

我国数据存储产业已具国际竞争力

《瞭望》:如何看待我国数据存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其具备哪些国际竞争优势?

倪光南:在多年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数据存储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基本上达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这一产业链的上游包含NAND Flash(闪存颗粒)、SSD(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和DRAM(内存),中游包含存储整机和存储系统,下游为应用与服务。

在产业链上游,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NAND Flash和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的DRAM芯片已经达到全球主流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在SSD主控芯片方面,国内已经有十几家厂商的产品得到商用,产品能力与国外主流厂商持平。

在产业链中游,我国存储整机和系统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构筑在自主的核心数据存储芯片、系统架构和软件之上,已具备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其中华为存储在2022年全球存储市场排名第二,并进入国外金融等关键行业市场,成为国际头部存储整机厂商。目前国产品牌厂商在国内市场占比85%,在全球市场占比20%,在海外有巨大增长空间。

我国数据存储产业在实现国产化的情况下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今后如能通过双循环拉动,迅速扩展规模,提升性价比和服务能力,有望成为IT领域的“5G”产业,成为中国的又一新名片。

加快以固态硬盘SSD取代机械硬盘HDD

《瞭望》:闪存存储和SSD是新一代存储技术,但是在国内数据存储中的普及率还比较低,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倪光南:我国数据存储市场增长快,但主要采用HDD机械硬盘。HDD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在HDD领域寻求突破异常困难。

SSD作为更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目前,SSD在性能、效率、节能、可靠性等方面已全面超越HDD,即使在价格方面,预计到2026年左右,SSD也将优于HDD。同时,数据存储整机通过编码算法、芯片卸载和大容量/高密度盘等闪存介质应用技术,进一步构建了全球领先的自主可控、高密度、低功耗的全闪存数据存储系统竞争力。

SSD取代HDD方面,发达国家走在我们之前。据统计,美国采用SSD先进存力的占比为52.8%,中国为24.7%。我国发展和推广先进数据存储技术宜快步跟上世界发展潮流。

中国应尽快转向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提高存力中闪存存力的比重。

加大在数据存储产业的战略布局

《瞭望》:从全球先进存力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趋势来看,我国先进存力应该如何发力?

倪光南: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新兴业务涌现,非结构化数据快速增长,进入AI大模型、自动驾驶训练等高价值生产场景;生成式AI(AIGC)大模型带动数据爆发式增长,驱动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据安全威胁严峻,内生安全逐渐成为数据存储的必备能力。先进存力未来将迎来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机会。

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中国数据存储产业的发展,我有五点建议:

第一,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为促进产业更好发展,可以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形式,发布“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提出算力与存力适当比率范围;提出存力中采用SSD先进存力的适当比率范围,避免大力发展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某些倾向,均衡部署和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第二,政府在数据存储设备采购、招标中,可优先支持SSD,不以单一价格指标作为评标依据;重要基础设施的数据存储设备,政府应政策引导,促进国产SSD产业发展。

第三,安全测评,公平公正。重视对数据存储产品的安全审查,包括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等。尤其是对于数据存储整机、主控芯片、存储文件系统等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议实施自主可控测评,根据第三方测评机构给出的自主可控测评分值作为选择依据。

第四,重视高校数据存储产业人才培养。目前国内仅有10+高校开展数据存储领域研究,领军教授10+,博士队伍100+,硕士不足300人。这与中国数据存储产业和应用市场体量不匹配。急需在高校增设数据存储专业、课程、实验室等,扩大数据存储人才培养规模,并从收入、激励机制、基本公共服务等多角度构建新的人才政策,吸引并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

第五,集聚产业,协同攻关。建议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相关产业链中设立数据存储专项,组织国内产学研用各界联合攻关,实现全产业链风险可控;成立数据存储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创平台等,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形成原创性成果,提升国产数据存储全球技术竞争力。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2218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