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薛其坤院士:在挑战高温超导“百年难题”中守正创新
薛其坤院士:在挑战高温超导“百年难题”中守正创新
发布时间:2023-09-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薛其坤
点击数量:238次

物理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拓扑量子物理和高温超导。2013年,我在清华大学时带领研究团队发现了拓扑物质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超导和高温超导领域是百余年来物理学家持续关注的领域。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于1911年最早发现了超导零电阻现象,两年后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超导领域先后有5次、七八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和超导现象的研究,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特别是电阻传输方面规律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人们持续关注的原因。

在超导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不断提升产生超导现象的温度。昂内斯最早发现超导时,实现温度是在液氦4K——约零下270摄氏度左右,温度非常低。不仅如此,液氦稀缺且昂贵,现在约200元/升。而液氮很便宜,相当于矿泉水的价格。如果把超导实现温度提升到77K,也就是液氮温度下的零下200摄氏度左右,就非常可观了,因为人们得到零电阻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当然,人类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室温下实现超导。如果真能实现,输电线路就再也不会因电流发热导致能耗巨大,很多电器也会因为室温超导的应用,大幅度降低能耗。电影《阿凡达》中悬浮的山,实际上就是室温超导现象。所以室温超导带给人们非常多的想象,但它现在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

1986年,两位瑞士科学家在铜氧化物中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即在液氮中实现了超导现象。他们在此后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最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近40年过去了,人们关于“为什么不是金属的铜氧化物会出现高温超导现象”的探讨还在继续,这也成为物理学领域至今悬而未决的世纪难题。至少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成千上万的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案——大多数声称是非常规的或奇特的,但常常相互矛盾。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个重要问题就是超导配对的对称性——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传统认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是各向异性配对的——在不同方向,它的波函数在物理学上的基本量是不同的,这是高温超导研究中的一个主流认识。

但经过大量阅读后我们发现,非常规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或许可以用传统的超导理论来解释:也许高温超导并不是那么“非常规”,而是一种正常的超导现象。

基于这样的想法,2012年,我们发现了单层铁硒与钛酸锶衬底结合而衍生出的界面高温超导。虽然温度只是接近、并未达到液氮温区,但综合多个物理参数的推测来看,这是一种新的高温超导体系。它的关键之处是在非常简单的体系中发现的高温超导现象,不是各向异性的对称结果,而是一个简单的各向同性的对称结果。

这个发现挑战了主流观点。2021年我们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对称性是各向同性——是一个球形状态,而不是大家认为的棒槌形状态。这项工作从投稿到发表用了很长时间,尤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制备了上千个具有原子级平整界面的高质量约瑟夫森结。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最高水平、最高质量的结构器件上得到的不同于主流的观点。

在这样的世界难题面前,我们提出了与主流共识相悖的观点,这是很难的。1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一观点。现在,南方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共有6位青年教授带着20多名研究生,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最高要求的材料、器件质量控制,用最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在做,希望证实我们的观点。即使最后证明我们是错的,也没有关系,因为用最可靠的实验把一个科学难题的解决推进一步,作用是巨大的。

所以,要挑战世界性科学难题,我认为除了需要高超的实验技术、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勇于质疑共识或主流观点,并通过深度思考、仔细研究和充分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批判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然,这种坚持对于有毕业压力的学生和要证明自己的“青椒”而言,非常不易。我想,我们这些年长的科学家,首先要引导他们练好基本功、培养创新能力,使其敢于挑战难题,同时通过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让大家能够安心科研,敢于做有难度、真正有创新性的工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赵广立根据其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中的报告整理)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09525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