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4-02-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点击数量:293次

数据来源: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春伊始,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正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拉索”团队紧锣密鼓地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测量精度;科研团队依托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抓紧推进相关科研计划……科技工作者们继续以奋发姿态向着科技高峰攀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勇攻关。节后开工,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航天、高能物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记录他们潜心科研的故事,讲述新一年的科研设想和努力方向。

——编者  

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进发

李 东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是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一起,在位于海南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度过的。研制团队放弃了春节假期,始终坚守岗位,精诚协作,高质高效地完成了现场工作。假期结束后,新的任务正在等着我们。

2024年,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继续执行重要发射任务,未来几年也将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我所在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将在今年上半年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长征五号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火箭,是中国航天的“梦想之箭”,肩负着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任。我为能全过程参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见证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而感到自豪。

从2000年长征五号火箭预研开始,我从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经超过23年了。长征五号最突出的特点体现为“大”,即大发动机,大结构,更大规模的控制、测量系统和地面发射支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大运载能力。为了这一目标,研制团队先后突破了12个大类247项关键技术,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在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一直秉持自主创新的理念,最终实现了中国人进入空间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奠定了中国新一代火箭系列化模块化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动力、结构、总体技术等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基础。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中国人在航天领域自主创新的典范。

当火箭冲向苍穹时,马赫环的尾焰总是令人震撼。朵朵焰火,见证着工程研制人员的辛勤与汗水。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奋力拼搏,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力量,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进发。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本报记者曹雪盟采访整理)

见证极地考察事业的腾飞

何剑锋

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和团队感到无比自豪。秦岭站的观测研究重点是海洋,将为我们探究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提供有力支撑。现在,我和团队正在抓紧推进相关科研计划,争取依托新站早出成果。

秦岭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内部具备指挥调度、海洋实验、设备调试、样品存储分析、数据处理、人员住宿、办公会议、餐饮活动、物资车辆维修存放、通信保障、水处理、垃圾处理、野外支持等功能,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与之前的南极考察站相比,秦岭站整体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装配化技术应用程度更高。

2023年,我们利用“雪龙”和“雪龙2”号双船作业,在南极罗斯海、普里兹湾、宇航员海等5个海域进行了逾百个站位、50万平方千米水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作为“雪龙2”号科考实验平台建设的亲历者,我深感欣慰。在此之前,我国南大洋调查主要集中在考察站邻近海域,年平均时间仅有短短几天。而今,“雪龙2”号的调查手段和实验条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作业手段和效率今非昔比。

四十载岁月匆匆,几代科研团队用他们的一腔热血,铸就了我国南极五站二船支撑科考的大格局。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科考平台,通过科技发展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2024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南大洋、南极陆地和冰盖考察,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等极地前沿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秦岭站平台设施,强化南北极观监测网络和长期观监测,为极地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雪龙2”号科考实验平台建设负责人,本报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与世界分享更多“拉索”的成果

陈松战

清晨,打开电脑,查看“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平方公里阵列数据是否正常,数据的自动解码、标定、重建流程是否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例行检查,再开始有条不紊地向计算机集群提交大量作业,对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

这是春节假期我每天早上的工作流程。其实,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都是每天的必修课。节后首日,我们团队就紧锣密鼓地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拉索”是国际上灵敏度最高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之一,而且具有大视场,每个时刻可以监测18%的全天区,同时全天24小时运行和收集数据。在超高能段监测并及时报告宇宙新现象是“拉索”的使命和责任。

2023年,我们团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新的一年,我们将展开一系列新的研究计划。首先要全力保障探测装置稳定运行,获取更多的科学数据,这是我们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同时,团队还需要尽可能地优化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测量精度,拓展装置的性能,并保障各个处理环节高质高效地运行,及时完成海量实验数据处理,时刻监测宇宙中可能发生的未知天文现象。

现在天文学已经进入一个多波段和多信使的观测时代,我们也希望与世界其他探测装置保持密切的联动,还将针对重点天体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不同宇宙现象背后更多的秘密。“拉索”已获取的观测数据中还有不少重要的测量和新发现,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完成更多的分析并正式发表,与世界分享更多“拉索”的成果。

肩负起开拓和创新的使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努力。“拉索”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的宇宙线观测站之一,我们还要抓紧布局和设计下一代探测装置。在升级设备的同时,也要思考怎样让设备发挥关键作用等等,只有这样才可能继续取得新的科学突破。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做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林华珍

假期中的校园是寂静的,而我和团队依然保持着忙碌。我们先后前往北京和云南,与同行专家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又邀请优秀青年学者来校交流研探。没有因紧密的行程而疲惫,大家思考着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新一年的工作就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开始了。

当前,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我从事的统计学科是其基础性学科之一,为人工智能在不确定性框架下提供了模型建设、高效算法及理论支撑,正面对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进展。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成果,我又构思了多个研究计划,希望取得新突破。

新的一年,我和团队将围绕“深度神经网络的网络架构识别”和“大语言模型工作机理”等课题开展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发解决方案来自动识别各种深度神经网络的架构,从而减少存储空间,提高计算速度,为深度神经网络布局到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上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人越发能独当一面。我们的研究团队由20多人组成,来自计算机、统计学等不同专业方向,青年教师与博士研究生是主力。突破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锻炼,常常能提供新的思路,优异的表现让我对做出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如今,更多社会力量开始参与支持科学研究。2023年年初,我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得到社会资金的公益资助。我组建了攻关团队,将更多兴趣相同的学者聚集起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探索,争取做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我虽已扎根统计学研究近40年,却仍然充满热情与干劲,因为我热爱这门学科,能够心无旁骛地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希望投入一生去寻找答案。科学家需要不忘初心,埋头耕耘,在自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千万条道路汇集起来,便能铺就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坦途。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本报记者李凯旋采访整理)

做科普就是播撒科学的种子

唐 骋

春节前夕,我在哔哩哔哩平台的科普账号“芳斯塔芙”上线了一期关于香蕉演化史的科普视频,短短一周内播放量突破114万。这让我倍感振奋,假期过后,我又开始着手制作新的科普视频。

去年,我的账号粉丝数涨了100多万,超过了380万。我深深感受到,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公众愈加关注科学,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

现在,很多用户主动参与科普互动、提出科普需求。今年,我计划花费更长时间、考据更加深入,让视频更具故事性、制作更精良,绝大多数科普视频的时长将会保持在15分钟以上,努力把人们日常所见却不明就里的科学问题说清道明。我相信专业、有趣、有深度的科普一定能吸引更多人。

做科普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好的科普要兼顾严谨和生动,让人们通过一个科普视频,既能感到愉悦有趣,又能收获知识。科技发展需要创新,科学普及同样需要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科普工作者要拿出做科研的精神,先“啃”足够多的相关资料,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然后再做普及。同时,还要时时关注科研新动向,寻找大家感兴趣却容易忽视的知识盲区,讲述一些别人没讲过的“冷知识”和科学故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者加入互联网知识传播的赛道,科普博主间形成了一个知识补充的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用户培养科学思维。做科普就是播撒科学的种子。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科普队伍中,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搭建起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让科普的田野更加肥沃,为更多人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科普博主、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本报记者黄晓慧采访整理)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844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