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战略与政策>大模型落地提速 国产算力受青睐
大模型落地提速 国产算力受青睐
发布时间:2024-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高少华
点击数量:263次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正处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过渡阶段,逐步逼近变革跃升的临界点;经历了2023年的“百模大战”后,AI大模型作为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开始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服务,今年也成为大模型部署和变现元年;随着AI通用大模型快速演进迭代,人工智能算力底座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日益凸显,国产算力迎来宝贵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市民营企业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中心近日发布的AI场景应用典型案例显示,AI通过赋能智慧工业领域,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赋能医疗健康领域,精准高效提升健康服务水平;赋能智慧城市领域,创造人机协作的智能化生态;赋能科教文娱领域,多元创新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赋能专业服务领域,激活数据价值并推动数实融合。

“当前全球技术创新步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过渡阶段,现在是越来越逐步逼近变革跃升的临界点,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寿子琪说。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人工智能企业不断涌现。在上海市今年发布的124家独角兽企业中,近半数和人工智能相关。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深入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将会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力量。人工智能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新的工具,加速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能力提升,在新药创制、高性能芯片设计、新材料研发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在与产业应用的深度交叉融合中,它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催生未来产业。”寿子琪表示。

助力国内产业升级的同时,中国的AI技术也在加速出海。近日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在中信展区,中信国际电讯以“中法走廊”数字新通道为特色主线,展示了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中法两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数智之旅。中信国际电讯技术总裁叶汉忠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将运用创新数字技术,与更多法国企业共同探索在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机会。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刘明华认为,人工智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大幅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还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推动各国实现智能化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市场大、场景多,生成式AI的应用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可以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和伦理标准制定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促进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大模型加速落地应用

近年来,AI大模型成为行业发力的焦点和主赛道之一。自今年以来,AI大模型的创新体系正在加速演进,也逐步进入行业全面应用的新阶段,基础模型的参数与性能纪录屡屡被刷新。AI大模型正成为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世界正加速走向AIGS(AI生成服务)新时代,基础大模型驱动创新,垂直大模型精准赋能。

截至目前,上海已经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产生了制造业、金融业等垂直领域的应用。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吸引了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此外,上海也正在推动大模型企业打造制造、金融、政务服务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大模型技术规模化落地。

上海AI独角兽企业MiniMax是国内最早一批赋能千行百业的大模型公司,目前在消费者端市场,已经拥有数千万名用户,每天的处理规模是OpenAI的40%。MiniMax副总裁刘华认为:“在短期内,大家对多模态大模型的大规模落地应用预期应保持审慎态度,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坚决不应低估多模态大模型的重要性。”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岩芯数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Yan1.2多模态大模型亮相,不仅可以让大模型在手机、电脑、树莓派端无损运行,还可以让机器人拥有学习能力,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所构想的通用人工智能,是在诸如智能手机、机器人,以及其他多样化设备上展现出的非凡适应力与高度个性化的交互能力。岩芯数智期待能够重新定义大模型的价值,让世界上每一台设备都拥有自己的智能,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个性化人工智能服务。”岩芯数智首席执行官刘凡平表示,Yan模型跑通树莓派,意味着打开了低算力设备端及离线多场景应用的大门。Yan 2.0最快于今年年底面世,或将补齐具身智能的大脑短板。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各行各业展现出巨大潜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在大模型落地的各行各业中,办公应用是比较容易的典型场景之一,AI大模型正在重塑办公软件的用户体验和交互模式。”金山办公首席执行官章庆元表示,大模型落地应用需要考虑大模型选型、数据安全、应用场景、安全可控等因素。

国产算力迎来新机遇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多模态大模型的迅猛发展,算力需求日益激增。在业界看来,未来几年,整个AI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倚重GPU算力底座,算力底座将成为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实现算力的“普惠”,让算力成为AI发展的基础资源,被视为推动产业生态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国产算力随着性能和易用性的提升,正逐渐获得国内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企业的青睐。

云计算服务厂商优刻得近日宣布与国内主流AI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共同搭建的国产千卡智算集群已在上海青浦智算中心全面部署,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基于国产算力更高效地完成大模型的训练推理工作。

记者从国产GPU厂商燧原科技获悉,燧原近两年已陆续推出多款云端AI训练产品和AI推理产品,以及面向大规模、集约化人工智能算力应用场景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加速集群产品。在应用方面,公司已在四川成都、湖北宜昌和甘肃庆阳展开了智算中心建设及合作。其中,宜昌点军智算中心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300PFLOPS国产算力建设和交付,并实现了上线全消纳,成为智算中心建设的标杆案例。

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赵立东表示,AI通用大模型在快速演进迭代,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国产算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巨大市场需求与不断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加持的同时,市场供需呈现了“双向奔赴”趋势。随着商业化落地不断扩大,国产AI算力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算新时代也正在催生一批新公司、新业态和新生态。

人工智能算力底座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正日益凸显。据美图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欣鸿介绍,美图自研大模型每天有大量的AI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应用场景,对于推理算力的性能及成本的要求非常高。基于美图与燧原的合作,燧原在云端推理算力方面给予美图非常大的支持,同时也希望给用户带来更为极致的速度体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认为,在发展人工智能领域,构建国产智能算力系统至关重要。智能算力的软件生态是当前制约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系统软件能够充分释放底层硬件算力的潜力,当前国产智能算力软件生态仍有待提高。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17687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