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科学看点>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发布时间:2025-01-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点击数量:176次

      1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

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这对丰富人类关于月球起源和演化的认知、更好地了解地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利用这些月壤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于《自然》和《科学》。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

研究发现,月球背面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月海玄武岩的分布不仅受月壳厚度影响,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刷新了传统认知。

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

2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团队借鉴人类视觉机制,提出了基于原语表示的多通路互补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将视觉信息拆解为基本原语,并有机组合成“认知”和“运动”两条优势互补、信息完备的通路,突破了传统图像传感器无法满足开放环境中视觉感知的复杂需求的制约。

基于此,团队成功研制出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降低90%带宽,实现每秒10000帧、10比特、130dB的高速、高精度、高动态范围视觉感知,并发展了软件、算法、数据集和系统,在自动驾驶复杂开放道路中展示了优异性能。相关研究成果5月30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

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

3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该船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最大钻深11000米,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

“梦想”号可执行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国家战略任务,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大幅提升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将为中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提供强大装备保障。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4 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顾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团队,上海理工大学、张江实验室教授文静研发出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掺杂聚集诱导发光染料的有机树脂薄膜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现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双光束写入和双光束读出的Pb量级光存储,验证了记录点尺寸为54纳米、100层记录、材料寿命大于40年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单盘等效存储容量相当于8000张商用光盘。相关研究成果2月22日发表于《自然》。

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示意图。

5“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获系列成果

1月9日15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天关”卫星(又名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4月27日,“天关”卫星任务发布了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引导国际上多个光学和射电望远镜、空间X射线天文台开展了后随观测。10月31日,“天关”卫星正式在轨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科学用户使用。

“天关”卫星被视为“宇宙天体爆发的捕手”,能精准捕捉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与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对研究恒星活动,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并合等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天关”卫星艺术图。

6 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苏刚、李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培杰、博士后项俊森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金文涛等联合团队,在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中发现了兼具固体和超流体特征的新奇量子物态——自旋超固态,这是首次在固体物质中获得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随后他们发现自旋超固态可以引起巨磁卡效应,通过磁场调控获得零下273.056摄氏度的极低温,实现了无液氦极低温固体制冷。

目前团队基于该效应已设计出新型低温制冷器件,实现了亚开温区无液氦极低温固体制冷。相关研究成果1月11日发表于《自然》。

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

7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

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团队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革命性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成功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帮助3名患者实现长期缓解,为难治性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7月16日发表于《细胞》。该研究展示了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标志着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入新阶段。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扩展,该疗法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

8 我国研制超级显微镜,首次全景“看到”大规模细胞交互行为

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细胞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交互作用,对此进行的研究被视为“介观”尺度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团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兼具厘米级三维视场与单细胞分辨率,可以每秒20次的高速三维成像速度,实现长达数十小时的全景连续低光毒性观测。相关研究成果9月13日发表于《细胞》。

据悉,RUSH3D的研制与产业化填补了对复杂生命现象介观尺度活体观测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活体介观显微成像领域处于国际前沿。

超级显微镜示意图。

9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

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团队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自主设计、组装的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基于砷化镓量子阱,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模。

该成果标志着世界范围内首次在真实系统中观察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同时为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全新的几何描述提供了实验证据。尽管引力子模并非作为基本粒子的引力子,但该实验的发现为在凝聚态物质中探索量子引力相关物理问题开辟了全新视野,也开启了从几何视角研究强关联量子体系的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3月28日发表于《自然》。

10 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全球最长山地冰芯并实现系列突破

8月18日,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守护水塔: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活动。科考聚焦全球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普若岗日冰原,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错和第二大湖纳木错,以及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首次在普若岗日冰原发现目前青藏高原最厚冰川,并创下长达324米的全球最长山地冰芯钻探纪录。

科考还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多个研究领域的空白:利用系留浮空艇观测季风-西风传输转换过程,在冰原区鉴定两个疑似新种和20多个区域新纪录种,发现短期高原人群心功能易损期约30天,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附近发现稀有金属铍富集,在伦坡拉盆地开展超千米钻探。

科研人员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现场。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科技支撑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研究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7306506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