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提升风云卫星水平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风云卫星水平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时间:2019-06-1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杨 军
点击数量:3157次

整整一年前,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承诺:“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要共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发展航天合作,推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服务阿拉伯国家建设。” 9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通过的《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再次提出:“中方愿继续为非洲国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气象和遥感应用设施和教育培训援助,支持非洲气象(天气和气候服务)战略的实施,提升非洲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短短3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国际场合做出要利用我国风云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服务相关国家的承诺,尽显大国领导海纳百川、胸怀大气的雄伟气魄,表现出合作共赢、共享高科技成果的仁厚博爱之心。

百炼成钢,铸就风云卫星国际鼎立地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发展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50年来,风云卫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发展风云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对气象卫星工作者的莫大鼓舞和激励。

1969年1月,由于气象防灾减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周恩来总理提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但由于姿态控制问题,只工作了39天便消失在茫茫太空。随后,第二、三颗风云卫星也以失败告终。接二连三的失利,让气象工作者很是失落,但也更坚定了搞出自己业务化应用气象卫星的决心。如今看来,尽管前期试验卫星出现了挫折和失败,但形成了人才队伍,突破了关键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十年风雨兼程。目前,我国一共发射了17颗风云气象卫星,现在轨运行7颗。经过长期努力,风云卫星人排除困难,陆续解决了卫星寿命短、观测数据不稳定、定标精度不高等问题,实现了长寿命、稳定可靠、全球获取数据、高定标精度、全面定量应用的良好局面,极轨、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均实现了更新换代。风云四号A星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三号D星是国内现有光谱通道数量最多的遥感卫星。

尤其是2018年,为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国家航天局与中国气象局决定将原定于定位东经86.5度的风云二号H星,西移至东经79度,可以更好地观测西亚、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天气状况。

随着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升级换代,卫星遥感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在国际上,风云卫星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值班卫星,为南亚台风、南美火灾、非洲干旱等提供数据和产品支撑,为相关国家提供定制化的台风、暴雨、沙尘、火灾等精细化、业务化的重大气象灾害产品服务。

顶层设计,启动国际用户应急保障机制

正是基于风云卫星的发展和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利用风云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决策。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科学调研基础上,中国气象局组织一线科学家编制风云气象卫星服务能力建设的行动方案,指导对相关国家遥感资料的应用与服务工作。同时,召开“风云二号服务上合组织国家需求对接会”获取相关国家实际需求,并组织国际知名专家来华,为风云卫星“一带一路”服务献计献策,提供战略咨询。

充分调研数据需求,指定国际应急服务对接联系人,开发应急保障机制网站,编写《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服务描述》(FY_ESM)。目前,风云卫星已为老挝、缅甸、伊朗、马尔代夫、泰国、菲律宾、突尼斯等15个国家开通应急保障网站账号。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征程上,风云卫星正是脚踏实地的螺丝钉、观天测雨的千里眼。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启动,为风云卫星有效服务相关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融合信息,建立国际风云卫星合作平台

至2018年底,使用风云卫星数据的国家数量已增加至95个,除南极洲外,风云卫星数据已服务于全球六大洲。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工作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将按照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原则,每年面向一个重点区域,与相关国家合作开展适应性卫星遥感产品研发,产品集中在台风、暴雨、寒潮、强对流等天气系统和植被、水情、火情、雪情等环境灾害监测等方面,并逐步形成风云卫星遥感国际服务规范和相应产品标准。与相关“一带一路”国家协商获取用于卫星遥感定量产品校正的陆面资料及观测数据,形成遥感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分级、应用和反馈、再改进机制。同时,还要与相关国家合作研发面向服务对象需求“云+端”国际气象卫星应用平台及数据获取平台,并提供实时技术支持。

展望未来,将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决策,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为带动,不断推进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卫星资料和产品服务,为建设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

(作者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58330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