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科技界热议两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意见》
“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科技界热议两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9-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点击数量:3263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科技界人士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是对科学家精神的高度概括。

意见的发布意义重大

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司长戴国庆表示,意见的发布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勇攀科学高峰,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蔡一夫说,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不仅有原则性的概括,对一些日常行为、特别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一些行为,例如兼职等,也作出了规定。他表示,作为科学工作者,非常赞成这些规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时期,发布这样一个意见,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意见既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准确概括,明确提出了该弘扬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也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不仅是我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准则,也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说,此次意见对创新精神作了进一步深入解读,要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要强化担当作为。这是新时代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科技工作者们纷纷表示,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更重大的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以意见的要求为准绳,时时自省,要不忘初心、戒骄戒躁、努力进取,争取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作出重要创新成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作风学风是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

戴国庆表示,科研作风和学风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科技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将会同各有关部门针对引发作风学风问题的原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作风学风和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表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有求实的精神。科学最讲求严谨,最讲求踏实,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只有不断地拼搏进取,不断挑战一个又一个高峰,才能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所以,做科学研究,绝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一定要常到一线去,沉得下心气、耐得住寂寞,有百折不挠的韧劲,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对科技界的学风问题一直很关注。“意见提出的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等,都说到了问题的点子上。”他认为,学风问题很复杂,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就是科研人员本身,对科学精神认识存在欠缺;外因则是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群体学风,存在着各种小圈子现象,如项目和头衔帽子评审时的各种打招呼、托关系等。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讲,与当前的评价体系有关。

意见指出,要坚守诚信底线,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对于这些举措,刘忠范深表赞同,认为建立学术诚信体系非常重要。他指出,要在科技界建立诚信体系,制定红线,一旦跨越红线,出现学术造假问题,就永远也申请不到项目。真正的科学家是很顾及学术生命的,对他们来讲,信任是最大的压力。此外,还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

让老一代科学家精神代代传承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七虎院士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家国情怀,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哪些事情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科技工作者的兴趣和爱好就要向哪里聚焦,这也是一名科学家应有的情怀和担当。也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说,老一辈科学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不灭。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万小朋说:“半个多世纪以来,钱学森等科学家是中国科技界的偶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我们都应该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公诚勇毅,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特别是当前形势下,面对步步紧逼的外部封锁,我们更加需要时刻学习英雄的精神,牢记榜样的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争中,必须迎难而上,除此,我们别无选择!”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张雄伟说,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担当作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我期盼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搭建好科技创新的政策舞台,营造良好学术生态,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大四学生董士涵说:“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隐姓埋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他们用鲜血、汗水,甚至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肩上的使命和重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崇高品德、高尚情操,肩负起时代重任。”

(记者金振蓉、詹媛、齐芳、陈海波、袁于飞)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专题:高端制造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 专题:国家关键技术战略的认识与对策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80413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