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迈向空间科学强国
迈向空间科学强国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芳
点击数量:3333次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颗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慧眼”卫星已经发射升空两年了。“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介绍:“截至2019年6月30日,‘慧眼’对银道面扫描1000多次,监测并公布了600多个X射线源的长期流量变化;对60多个各类X射线天体进行了定点观测,在中子星磁场测量、黑洞吸积准周期振荡和中子星热核暴等方面的硬X射线观测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探测到170多个伽马暴,并以MeV能区最高灵敏度监测了首个双中子星并合以及多个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脉冲星导航定轨精度达到国际最好水平。我们认为,“慧眼”卫星不但能够实现其预期科学目标,而且有望取得超出预期的重要科学成果。”

曾经,中国作为航天大国,却是空间科学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没有自己专门的空间科学卫星。2011年,中国科学院率先在空间科学领域进行战略性布局,实施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筹备发射系列科学卫星。经过艰苦的自主研发,2015年12月17日,中国首颗天文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成功升空。之后,“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相继顺利发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科学卫星系列的抓总单位。中心主任、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负责人王赤研究员介绍,如今,这四颗科学卫星正在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以“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例,至2019年6月,“悟空”已完成全天区扫描七遍,探测并处理了66.5亿高能粒子。相比于以前的空间实验结果,“悟空”可测量的电子最高能量达到近5TeV,超过了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02)的1TeV和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2TeV,开辟了宇宙观测的新窗口。利用“悟空”采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科学卫星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科学进展上。王赤说:“随着空间科学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产出了一批重大科学原创成果,突破了多项前沿引领空间技术,极大地牵引带动了空间技术的原始创新。”例如,“实践十号”卫星在燃烧、石油等领域的研究将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不仅能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将促进社会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践十号’在微重力环境下观察煤炭燃烧和污染物生成的基本规律,已获得一些地面无法得到的基础数据,发展更完善的煤燃烧理论和模型,帮助我国更好地绿色利用煤炭资源。”同时,科学卫星是开展国际合作最好的平台之一。王赤说:“通过国际合作不但促进了我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新一批经过科学遴选的科学卫星目前正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王赤介绍,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爱因斯坦探针(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等4颗科学卫星如今已全部完成了工程立项,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他说:“4颗卫星将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陆续发射,将在太阳爆发活动、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时域天文学,以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探测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卫星有自己的寿命,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王赤说:“科学卫星应成为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的新平台、自主创新的新增长点和破解卡脖子高技术的突破口,中国科学院、高校院所和航天科技等可以协同创新,释放我国空间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通过空间科学的发展支撑航天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554543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