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技术说不的能力!”——李培根院士谈未来智能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0-01-1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钊
点击数量:3339次
日前,2020未来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大举行,各界嘉宾热烈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则带来了感觉完全不同的一篇演讲。 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 工程上AI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人装配在全息画面的引导下操作进行。以前讲机器是工具,但现在形态在改变,人有工具化的倾向。在人工智能这里,人不是主,机器不是从,两者更多是一种伙伴协作关系。未来有这样一种可能,人成为对象工具,设计一个人机智能系统,由智能指挥系统来规定人做什么、怎么做,并评判其做得怎么样,智能系统还要全程监控。这种情况下,可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更像工具。 我们要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不能从工具意义上理解教育。那么未来我们需要思考,在人类存在形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教育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预警机制。 未来世界已经开始 未来世界现在已经开始了,人身体的活动在减少。有学者讲,数字智能系统的出现造成了一个更微妙、更深远的效果,可能就是生命动力或者说生命意义的失调。我们不要小看这个事情,这种情况以后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西方基督教里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通过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现在技术发展之后,如果真的导致生命动力或者意义的失调,那这个失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一种危险,就是技能退化,也有人讲自动化孤立综合症,在工作中,人类感觉自己更像机器人,人存在的形式正在改变。非生物科技已经跟人类的存在结合为一体,手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人说,科技很早就跟人结合在一起了,比如说很早就有飞机、汽车,但那些东西并没有成为我们生活必需的一部分,今天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手机跟人联系有多紧密?包括手机的云端连接,人类事实上已经离不开了,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手机就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而过去的飞机、汽车都不能说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现在马斯克提出脑机接口,预料机器未来会更加影响人类的存在。有的未来学家讲,把思维下载到机器人芯片里,最终可以达成人的永生。 保持对技术说“不”的能力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应用,使得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际上也在影响我们人类的存在形式。这里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感连续还是情感阻碍,虚拟空间的人机互动会增强还是阻碍现实空间中的人际交往等,这些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我们人类的存在形式。 未来我们需要在技术上思考,教育上也需要思考智能化的尺度与方向。另外还有伦理上存在的危险,比如基因编辑的事情,工程教育显然也要顺应这种变化。一位学者讲,现代人更多考虑技术上能否做到,而面对技术说“不”的能力和智慧已经荡然无存。这是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老师应该教给学生说“不”的能力。 有人预测未来20年内,70%的工作会消失、会改变,职业会改变,那教育应该怎么面对?这是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数字员工”也开始进入社会,如果今天还是按照原来的需求去教,至少面对的现实需求是不完整的,面对未来需求,教育需要做出改变。 到底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哪些改变?人的能力又会有哪些变化?哪些能力未来就不需要了,又有什么新的能力会增加出来。这些问题,现在还很难找到一个拥有普遍共识的答案。老师需要在教育上,把这些话题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去关联更多更大的问题空间,开放非常重要。哪怕教师回答不了,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师的存在方式也应该改变,以前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这个一定得改变。未来利用数字技术,可以由数字虚拟教师去教一些共性的问题,人类教师做个性化辅导。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就推行对话教育,我们要回归苏格拉底。 我们的教育,要让更多的学生去想象人类未来存在形式的改变,想象可能的变化,这将有利于他们的创新。更多的问题要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去思考,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答案。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