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武 田瑞颖:搞科研与发论文并不矛盾 专家表示破“四唯”不能走极端
发布时间:2020-06-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郑金武 田瑞颖
点击数量:3683次
清华大学教授唐杰表示:“没有评估就没有进步。”论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评价手段,对于顶会顶刊,我国学者还是很有必要积极参与的,“这是抢占科研制高点的事情”。 杨强表示,除了发表论文,研究工作还要扎实做好创新,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他认为,创新性工作,选题是关键。“一是研究要新,要研究以前没有做过的开创性工作;二是研究的问题要难,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下手的,这样的问题才值得研究;三是研究的问题要带有普遍性。” “大家之所以对发论文有非议,是因为把心思放在了论文的数量上,没有从选题角度、从重要性角度发论文。”杨强说。 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表示,“普遍性”的问题,其实是更“基础性”的问题。“要鼓励优秀的学生、学者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往往是高水平的研究。” 国内学者和学生不愿意做基础性的研究,有现实的窘境。 张钹举了一个例子:国外大学里,导师往往让最优秀的学生做非常难的、探索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最终是失败的,学生往往做了8年博士论文,却做不出结果来。但毕业后出去找工作,这些学生也会被许多公司抢着要,因为公司认为,这样的学生在研究中已经积累了8年的工作经验。 “但在中国,这往往是行不通的。”张钹说,“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去做,失败的可能性大,意味着风险也很大,有可能毕不了业。另一方面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也不会让学生做预见不到结果的工作,免得学生无法毕业,出去找不到工作。” 杨强建议,研究所和高校要切实进一步完善机制,鼓励学生敢于做这样的探索性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张钹表示,期待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让年轻人能够潜心研究,脱颖而出。 人才饱和是相对的 与张钹所说学生毕不了业相比,国内学生更关心毕业后找工作的事。 近年来,高校和研究院所纷纷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人工智能相关毕业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学生感觉就业形势陡然紧张,担心找不到工作。 作为导师,唐杰就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现在人工智能人才是不是饱和了?” “人才饱和是任何时候、任何专业都会存在的问题。”高文说,相对来说,博士毕业可供选择的就业领域确实会受到一定限制,这对学生研究的方向性提出了要求。 但高文同时指出,人才饱和是相对的,毕业生不用过于在意这方面的问题。“只要自身做得足够好了,确实在研究中锻炼了能力,找工作不是难事。” “研究工作光做别人做过的,不具有开创性,确实会受到限制。”杨强也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行业急需一些“能做高精尖研究、能把技术落地的人”。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