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我们需要怎样的全球科技治理
我们需要怎样的全球科技治理
发布时间:2020-08-2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弦
点击数量:3232次

科技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和超越。对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而言,一切重复都是浪费。知识、数据、成果、经验在全人类范围内共享的可能性越大,科技发展的重复浪费越小,更新速度越快。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程度力度的合作共享,是科技发展的本质需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深思:科技的全球化合作前路为何?是退而独善其身,还是更加勇敢的拥抱合作?在科技定义人类发展和未来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全球科技治理?

科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风险

研究显示,1900年至2015年间科学出版物的出版量每12年翻一番,国际合作论文增长了25倍,国际引用增长了7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研发资源优化配置与科技合作日益深入,科技全球化已成趋势。但与此同时,风险与挑战也伴生而来。

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本身带来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全球化也面临逆流挑战。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实力、财富紧密关联。捍卫或提升本国的科技优势,已成大国竞争焦点。由此带来的“科技保护主义”“科技民族主义”,成为科技全球化的最大挑战与阻力。世界科技发展存在分裂的风险,如果资金等资源分裂为不同的阵营,将是全球科技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是,人类也许又从未像今天一样迫切地需要科技的全球化合作。科技本身的爆炸式发展,新兴经济体兴起、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人才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都使得单一国家或地区很难在所有高科技领域保持绝对优势,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强强联合”与互补融合。而更为紧迫的需求,则来自于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危机。联合国提出面向2030年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人类健康、卫生安全、气候变化、海洋保护……每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全球科技合作提供新的方案。创新与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扩大国际合作,才可能为高成本的全球问题提供国际化的解决方案。

全球科技治理进行时

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科技发展的风险治理和科技创新的规则治理,共同构成了当代全球科技治理的三个主要议题。针对问题的不同性质,也发展出了不同的治理实践和机制。

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本质上是如何有效寻求全球公共产品提供的科技解决方案。在观念上,此类合作分歧最小,易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市场机制失灵,研发资金来源和资源分配规则成为最大难点。除各国政府对国内相关科研计划的支持外,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国际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等在全球资源的整合上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由于相关研发和应用成本的高昂,在全球问题的科学应对方面,有效充分的资源募集远未实现。联合国面向2030年的报告指出,经济困难已使得各国政府普遍下调了国内科研投入。在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际组织等非营利机构的募资问题更显严峻。美国的频频“退群”无疑雪上加霜。此外,研发资源以及研发成果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公平合理有效分配,也是此类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世卫组织指出,当前大多数国际资助的研究项目都在高收入国家,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获得资助的项目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在所有高科技研发领域普遍存在。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治理改善全球科研发展不均衡的不良循环,值得重视与探索。

科技发展的风险治理,本质为如何妥善处理科技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就业的冲击、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泄露、基因科技的生物伦理等问题,都引发人们对新兴技术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世界各国普遍呼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风险治理,其核心是构建国际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在这一领域,国际层面广泛的公私合作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专业和技术壁垒的存在,科技创新或实验的潜在风险很难为外界所知,因此,风险预警的第一步必须依靠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督;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行业监管必然是政府或公共部门的职责行为,因此,监管规则的制定又需要政府与专家、科技组织等主体的密切合作。对于全球化的科技风险,需要通过加强各国政府、科技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自我治理,谋求达成规则的共识。

科技创新的规则治理,包含一切新兴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是全球科技治理中挑战与冲突最大的部分。政府与市场是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推动者。服务于商业目的的科技创新行为往往通过市场的机制和规则协调规范和引导。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是其中最核心的机制。一般情况下,行业标准由市场份额最大者、技术标准最优者引领,多方参与普遍遵循,是市场自然发育的结果,对企业行为具有事实上的强制力。

构建更完善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通过高科技产品贸易、大规模导入外商直接投资、大批派遣留学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途径,深度融入了科技全球化的浪潮,在16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建立了“朋友圈”。我国是科技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其中的贡献者之一。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既是我国继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的责任。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需要特别重视对科技发展的风险治理和科技创新的规则治理。在风险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发展;在创新治理中,尊重市场规律,维护公平竞争;以自由自愿、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对抗制约以国家安全为名的科技打压;以合作创新、成果共享的机制,激励开发全球问题的全球智慧。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634416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