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核心技术要“靠自己”
发布时间:2020-12-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任芳言
点击数量:3326次
“长期实践告诉我们,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 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谈及中国高铁的发展与创新时这样说。他表示,靠大规模市场份额换取核心技术的想法不可取,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靠不住。 “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牛顿讲的是科学,科学是无国界的,技术是有专利的,核心技术更是绝对保密。”因此,傅志寰表示,掌握最核心的技术,关键在于自立自强,而这种创新能力不是速成品,是“买不来”的“内功”。 装备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尺度 在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提到了核心技术创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院士在致辞时谈到,当前面临困难的芯片、光刻机等光电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大多根源于工程科学。 “没有晶体管、半导体、材料和计算机等基础科学一定程度的优先发展,就没有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李树深以集分子激光、精密光学等众多工程科学原理于一身的光刻机为例,“这些以人工物为核心的工程科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使我们难以产生像英特尔、高通这样的由实验室成果直接驱动的高科技企业”。 李树深还表示,装备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又是工程与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工具,而装备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尺度”。 创新能力不是速成品 报告时,不少专家提到,发展装备技术和工程科学,引进技术、展开密切合作必不可少。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指出,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战略点:从过去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体系的跟踪、复制、模仿与改进到现在不能复制、难以追踪、无从模仿、无法跟进。 报告中,傅志寰也提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不可能有国外修建铁路的成套经验可以借鉴。”以中国高铁的工程建设为例,他表示,因此,中国高铁的建造技术更要靠常年的经验累积。“比如主桥跨度445米的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就是中国人的创造。” 自主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创新能力不是速成品,创新能力的铸就并非三四年的功夫,而是数十年培育、积累、磨砺、激发的结果。”傅志寰强调,创新能力是长期积淀的结晶,不能靠“短平快”,除此之外,不断试验、大量培养人才和保持自强不息的传统都是修炼创新“内功”的要诀。 “从1到2”之后,是“从0到1” 报告时,傅志寰介绍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铁建设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这期间,中国铁路与有关方面逐步形成了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多项重大成果涌现。 但傅志寰也直言,尽管中国在工程建造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但基础研究领域依然相对薄弱,未来仍要以注重原始创新、加强专业技术理论研究为目标。“‘从1到2’我们做了,‘从0到1’我们还是不足。”傅志寰表示。 “当前,对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需求和中国科学体系本身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论坛上,胡文瑞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强调,正因如此,我国需要全面繁荣和发展基础科学,“特别是工程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程和装备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正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然而,基础科学发展许多关键技术尚不能自主可控,以未来的先进装备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是必经之路。”胡文瑞表示。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