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21-01-0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顾超
点击数量:3627次
“两弹元勋”郭永怀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科学的组织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科学技术渗透并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家不再是待在实验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外人,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其他社会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广泛的公共领域中,科学家不仅要探寻科学真理,恪守学术伦理,也要弘扬科学精神、参与政府决策、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日益凸显。 自20世纪30年代由以贝尔纳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着不同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前沿越来越逼近人类伦理的道德底线,直接影响人类自身以及社会和生态伦理,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引起了许多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应用后果的争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所言: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科学家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中国科学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爱国奉献为首要职志。自新文化运动始,“赛先生”成为一面旗帜,开启民智、科学救国是科学家的首要社会责任。任鸿隽等在《科学》杂志发刊词上提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在中国率先发出科学的呼声。中国科学社的创立,标志着科学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一种社会事业。然而,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科技从业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职研发人员只有500多人,工业化程度很低,现代科研几乎是一片空白。1956年,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此后,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科学家的主要社会责任。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伟大成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论断振聋发聩。此后,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责任。中国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更为重大。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政府是否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建议,民众是否遵守科学的防疫措施,科学家是否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抗击疫情成功与否的关键。经历疫情的考验,中国科学家在病毒分离、基因测序、疫苗研制等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出色,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第一,科学家要坚持科学判断。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现代科技也有种种不确定性,形势发展瞬息万变,危机的后果往往难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必须秉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敢于提出并坚持科学判断,特别是要及时为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提出预警。有的时候,风险如果被提前预警,可怕的后果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坚持科学判断,有时意味着要承受某种委屈,但这样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第二,科学家要参与科学决策。科学家们对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具有特殊的能力和特殊的责任。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城镇化、老龄化、住房、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公共问题中都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此次疫情,我国能坚定不移采取自己的抗疫方针,一个重要的基础就在于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决策提供支撑。在面对此类重大公共危机时,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判断为决策提供参考,是科学家重要的社会责任。 第三,科学家要做好科学传播。科学传播不仅包括通过传统的科普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界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推动公众参与科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水变油”等伪科学在社会上泛滥之时,以何祚庥、王选、王大珩、邹承鲁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挺身而出,揭露伪科学、传播科学知识、维护科学尊严,成为一段佳话。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由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推动公众参与科学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新冠疫苗等热点问题,很多城市通过举办科学共识会议、科学传播论坛等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活动,引导科学家在公共领域中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探索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协商对话的制度化途径。 第四,科学家要引领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敢于大胆质疑,认真求证,不断试验,这些都是典型的科学精神。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中以及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言行是形成科学文化的决定因素。科学家应带头弘扬科学精神,做科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促进者、引领者。 科学是有温度的,科学家是有情怀的。无论是科学救国、科技强国,还是科学抗疫、科学传播,中国有很多科学家在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科学家履行社会责任,给科学赋予了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推荐文章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