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碳中和目标宜分省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碳中和目标宜分省推进
发布时间:2021-02-20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姚金楠
点击数量:3030次

“中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一个全国的大概念,但如果分解到各个省,压力是完全不同的,责任也不一样。比如北京、四川、青海、内蒙古,这几个省(市)就天差地别,如果笼统地混为一谈,责任界定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我国更适宜走分省碳中和的道路。”在全国碳中和的大目标下,如何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王光谦看来,分省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调动政府力量去主导碳中和的实施。“碳中和一方面是减排,另一方面是增汇。如何增汇?我其实并不看好单个项目的纯市场化碳交易。如果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从经济性、商业性上来说大多数市场主体是不愿意的。”王光谦认为,一旦推行分省碳中和,碳汇交易就不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化行为。“分省碳中和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且是区域化的政府行为,不同省份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不同,省一级的行政力量最能契合当地实际去推动碳中和。”

事实上,纵观日前陆续召开的各地方两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多个省份未来的重点工作,已有十余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了相应的部署。而且已经有部分省份正在探索将目标分解的思路,针对不同城市给出不同的进度。例如在福建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

同时,在各省的规划方案中,针对不同的区位条件,也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行动措施。例如山西省主打煤矿绿色智能开采、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浙江省着力开展低碳园区建设和“零碳”体系试点;海南省提出推广清洁能源汽车、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方案;广东省则致力于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

要因地制宜,更要心中有数。在分省碳中和的路径下,王光谦指出,“算账”实乃头等大事。“每个省现状是怎样的,排放了多少碳,每年可以减排多少碳,本省又可以中和多少碳,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应该先把这些事情算清楚。”王光谦透露,目前他正在组织力量协助青海省完成相应的测算工作。“青海也许已经快要实现碳中和了,只是当地并不知道具体差了多少、差在哪里、该往哪里发力。在全国范围内,可能也有一些省份有类似的情况。如果经过系统测算,结合当地的实际,再加上一些有效的政策支持,有些省份完全可能更快、更早达成碳中和的目标。”

“账算清了,目标有了,碳交易自然而然就‘逼’出来了,跟耕地占补平衡的模式是一样的。”王光谦认为,如此催生的碳交易乃至碳中和,其实与我国现行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光谦口中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一种耕地占用的补偿制度。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需要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如果某一省区后备土地资源匮乏,则可以通过资金等交易方式向资源丰富的省区购买耕地指标,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从而实现跨省占补平衡。“东部城市化用地多,需要通过购买西部地区耕地来平衡。一亩地的占补平衡费30万、40万或者更高,如何定价就要政府根据需求来确认。分省碳中和、碳交易也是同样的道理。”王光谦表示,如此,能够率先实现碳中和的省份还可以通过相应的交易机制获得一定的补偿收益。

此外,王光谦强调,在分省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也必须对全国碳中和有清晰的认知。“要把各地的时间表明确出来,比如在2035年之前,像青海、西藏、海南等省份就要率先实现碳中和。类似福建省等生态环境处于中等位置的,可以在2045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最后,在2055年前后,推进最后一批省份实现碳中和。分期分批,既考虑了不同省份的具体实际,也对全国范围内实现碳中和有了宏观把控。”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631459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