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窗口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读者登录
订阅 | 旧版入口 | English
 
  •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投稿
  • 订阅指南
  • 联系我们
  • 过刊目录
首页>智库扫描>专访王晓东院士: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专访王晓东院士: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发布时间:2021-09-22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晨阳
点击数量:3147次

“‘自由’对科学家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科学家究竟应该得到多少‘自由’呢?科技体制改革这么些年,大家依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在9月12日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如是说。

王晓东的履历非常丰富。除了在科研上的成就外,他还开辟了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开创了中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百济神州。

在与《中国科学报》的对话中,他针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学家创业这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王晓东院士

以下是采访内容:

如果科家连自由都没有,怎么能走下去呢?

《中国科学报》:为科学家减负、解绑,是科技界的“老生常谈”了。为什么科学家对这个话题如此敏感?

王晓东:

因为“自由”对科学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家是人类大部队的“侦察兵”,走在人类认知的最前沿,去探索各种可能的道路。历史上,这些探路者绝大部分都“死”掉了——科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少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甚至哪怕你的方向对了,也有可能多年看不到胜利的果实。

因此科学家最怕的,就是在这条本就很艰难的探索之路上,再套上重重枷锁:只能走这条路,不能走那条路;只能带两天的干粮,第三天饿了再来申请……戴上这么多镣铐,又怎么能为人类大部队探索出前所未有的新方向?

我举个例子,现在全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疫情中,人类首次批准了mRNA 疫苗的上市。而这些疫苗的诞生,离不开匈牙利裔女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的工作。考里科在专注研究mRNA技术的几十年间,缺少经费,不被认可,甚至一度面临失业的风险。直到疫情暴发后,大家才意识到她的技术能让人类以最快速度得到新冠病毒疫苗。

所谓颠覆性、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就是大家曾经认为对的事,你说它不对;大家以前认为行不通的路,你走成了。因此,大多重要的科学突破,都要经历一个被忽视、被质疑的过程。如果科学家连自由都没有,又怎么能走得下去呢?

《中国科学报》:能否请您解释一下,科学家要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

王晓东:

科学家要的“自由”很简单。

第一,他有权力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必须事事征求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必听取外行的意见;第二,他能获得必要的资源去做想做的事。

人类中最有干劲、最有激情的侦察兵们,不应该为包里还剩几天的干粮去犯愁。

当然,总有人会问:如果他吃了干粮却不干活呢?如果他把干粮卖掉中饱私囊呢?这种事情的确存在,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个体行为,而不会成为群体行为。

因为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荣誉活动,科学家是为了自己的荣誉、集体的荣誉,乃至全人类的荣誉而奋斗。他们致力于证明的,是人类究竟能达到多高的智慧,能做到多大的事情。

因此,科学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荣誉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系统。如果把科学家当贼防,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逼良成贼;如果给科学家真正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荣誉。

《中国科学报》:按您的说法,科学家需要自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所谓“自由”的尺度也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呢?

王晓东: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对科学活动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管理模式,还没有很好地厘清。

我认为科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所谓的探索性工作,去发现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则是实现性的工作,是利用大家已经知道的原理,去转化出实用性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区分。

科学和技术在我们的语境里常常是不分家的。但在管理上,它们应该有明显的不同。对探索性的研究,就像我刚才说的,应该给予资源和思想上的高度自由。但涉及到技术研发,则必须有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有对阶段性成果的考核。如果没有的话,这个项目就不能继续推进。

科学家该创什么样的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答案

《中国科学报》:提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科学家创业这个热点话题。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科学家应该创业,科学家应该创什么样的业?

王晓东:

在我看来,科学家参与创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出来,培养出能在工业界创造价值的学生,这是很有担当的事。因为我们做科研的经费都来自纳税人的钱,还是应该为社会产生效益。

科学家该创什么样的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答案是不一样的。

我们所熟知的生物科技公司鼻祖,如Genetech、Amgen等公司,都是由著名科学家开创的。当时这个行当还是一个新生产物,亟需科学家的专业技术加持。

我回国创立百济神州时,也恰逢天时地利人和:刚好当时国内通过了一系列关于药物研发的新政策,同时资本也开始向生物科技敞开大门,当时的大环境也为科学家创业扫除了很多障碍。而我自身也从过去的失败经历中积累了认识和经验。

而今天,我国的生物科技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和国际接轨的渠道已经完全打通。当下,一位科学家想成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如果只是瞄准国内市场,只怕机会不大,因为你能做的事情大家都会做,所以一定要去追求更大更艰难的目标。

我希望看到更多创业者瞄准国际市场,这将是一个非常健康的转变,也是一个值得奋斗的新阶段、新目标。

《中国科学报》:可否从您的自身经历出发,谈谈科学家创业需要克服哪些惯性思维,有哪些建设性的建议?

王晓东:

创业和科研有很大的不同。科学家发文章就像射箭一样,箭射到哪里,就在那儿画一个靶子。而创业是要先有一个靶子,然后努力把箭射向靶心。这个难度是不一样的。而且,一旦箭已离弦,科学家自己能决定的事情已经很少了。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摈弃对成果转化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如何与企业家形成良性的互动,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我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那时我单纯地觉得自己的发现有应用价值,却不了解企业的运行规律。这次失败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当我再创建百济神州时,就建立了一个非常扎实非常明确的目标,每一个阶段都能拿出具有时效性的成果。这样企业就一步步做起来了。





推荐文章
  •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关系与路径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
  • 《2022研究前沿》——11个大学科领域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
  • 《2022技术聚焦》——20个高影响力专利技术焦点分析解读
    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制《2022技术聚...
  •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 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
专题
  • 专题:生物制造——回顾与展望
  • 专题: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思考
  • 专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安全
  •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
  • 专题: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 专题报道
  • 专题: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研究与对策
  • 专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专题:前沿科技伦理风险及其治理
  • 专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 专题:技术经济安全理论与实践
  • 专题:开放科学发展趋势与治理策略
  • 专题:综合防治荒漠化 打赢“三北”攻坚战
  • 专题: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专题: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
  • 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 专题:构建自立自强的信息技术体系
  • 专题:新材料科学发展战略思考与创新实践
  • 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
  • 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 专题:中国空间科学——战略与突破
  • 专题:科技与金融融合逻辑与建议
  • 专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探究
  • 专题: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研究
  • 专题:“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区域创新
  • 专题:哲学助力科技创新
  •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 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 专题:哲学与科学
  • 专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 专题: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专题:建党百年·青年说
  • 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
  • 专题: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
  • 专题:科技伦理治理的战略研究
  • 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 专题:新时代科学基金运行体系与管理研究
  • 专题:融合科学与开放数据
  • 专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专题:科技领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 专题:湾区比较研究
  • 专题: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
  • 专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专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专题:科技评价——实践与展望
  •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专题: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
  • 专题:行星科学——新学科·新梦想
  • 专题:国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 专题: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
  • 专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
  •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
  •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
  •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
  • 专题: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
  •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专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 专题:心理学与社会治理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中国微生物组计划
  • 专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
  • 专题:土壤微生物组
  • 专题:建成遗产
  • 专题: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 专题: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专题: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
  • 专题:“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专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网
  • 专题: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研究
  • 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
  • 专题: 生物安全——新问题、新挑战
  • 专题:绿色设计
  • 专题:空间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专题:信息化变革科研模式
  • 专题:“一带一路”生态风险与地缘战略
  • 专题: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 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
  • 专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 专题:海岸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专题: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
  • 专题:当代国家凝聚力研究
  • 专题: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专题:云计算创新发展战略
  • 专题:在线社交网络分析理论和技术
  • 专题:西藏经济社会与科技协同发展
  • 专题: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 专题:可持续发展从行动走向科学
  • 专题:创新发展政策研究
  •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
  • 专题: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科技思考
  • 专题:生物计算机研究进展
  • 专题:科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 专题: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
  • 专题:标准化发展战略
  • 专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 专题:可持续发展的难点与热点
  • 专题: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估
  • 专题: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 专题: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专题:知识产权的法制保障
  • 专题:城镇化战略研究
  • 专题:现代农业
  • 专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专题:知识产权管理
  • 专题:科研信息化
  • 专题:农业物联网
  • 专题: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快速通道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过刊浏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RSS
E-mail
文件检索
返回首页

 
 
您是第34549674位访问者!
1996-2021 中国科学院版本所有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02857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2号 邮编 100864 Email:bulletin@cashq.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